把课堂“种在”田间,三原外国语学校让学子“接地气”成长
发布时间:2025-10-21来源:成都市三原外国语学校 作者:赖波 通讯员 邹超毅浏览量:2162
秋光正好,毗河畔的成都市三原外国语学校校园里,一片独特的“农场”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这里,是初一年级每个班级的“责任田”,也是三原践行“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最为生动的课堂。从首批“劳动教育试点”的探索,到如今构建起成熟的校园农庄课程体系,三原让学习从教室延伸至自然,让教育在躬耕实践中悄然发生。 一份设计图:从“知识”到“智识”的融合 在种子播下之前,三原的农庄课程早已在课堂里“萌芽”。孩子们并非简单地拿起锄头,而是先化身为项目设计师。他们查阅资料,探究秋季作物的生长密码;他们巧妙构思,将班级文化凝练于独一无二的农庄班牌之上。 这背后,是生物课的学以致用,是美术课的灵感迸发,是跨学科思维的真实演练。一份份设计图,是三原学子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大胆尝试。 一方责任田:从“认知”到“体验”的深化 劳动的魅力,藏在日复一日的守护里。课间或课后,总有身影穿梭于田埂之间。孩子们蹲在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前,为青菜捉虫,为菜苗记录“身高”,为萝卜发芽而惊喜…… 从“一粒种子”到“一抹新绿”,从“含苞待放”到“硕果累累”,每一个生命的细微变化,都带来课本无法给予的震撼。 这种亲手播种、日日守护、最终见证生命完整历程的体验,让劳动教育从概念认知深化为生命体验。孩子们在照料作物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劳动技能,更在内心深处种下了对生命的敬畏与责任。 一场亲子行:从“小家”到“大家”的共育 “我想与你共翻一方土,共育一株苗。”三原的农庄,也是家校协同的桥梁。爸爸妈妈们走进校园,手把手教孩子如何间距播种,身体力行地诠释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翻新的泥土散发着芬芳,亲子间的笑语在田间回荡。在这里,劳动教育超越了校园的边界,将家庭的温情与学校的教育紧密联结,共同滋养着孩子的品格。 一个未来梦:从“生根”到“生长”的期许 同学们在秋天种下的,不只是一粒种子,一株蔬菜,种下的是亲近自然的天性,是热爱劳动的习惯,是对生命负责的态度。生物课的知识在这里验证,美术课的灵感在这里迸发,心理园艺课的疗愈在这里发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愿这群在毗河畔书香校园中“接地气”的三原少年,能像他们亲手栽种的幼苗一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最终结出属于自己的丰硕人生之果。(赖波 通讯员 邹超毅) |
责任编辑:王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