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仰照亮青春!树德协进中学学子“重走长征路”
发布时间:2025-07-29来源: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 作者:赖波 通讯员 陈雨萱浏览量:3035
为引导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大任,日前,四川大学联合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共同组建“重走长征路上的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研学实践团。 2025年7月15日至19日,由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主持人、四川大学教授吴宇和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教师陈雨萱带队,两校学子携手奔赴黔北、川南、滇东北,循着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的战略轨迹,开展以步履丈量统帅谋略的沉浸式实践。这场跨越九十载时空的行走,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生动实践,将思政课堂延伸到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山水烽烟间,让红色血脉在新时代青年肩头奔涌不息。 启程:历史名城的初次震撼 7月15日,实践团首站抵达历史转折之城——遵义。在庄严肃穆的遵义会议纪念馆内,两校学子循着讲解员的叙述,怀着敬畏之情细致参观,目光流连于丰富的史料、图片与文物间,努力通过实物构建起对这一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点的认知。这是许多中学生首次亲临重大历史现场,内心的震撼深刻而持久,“实事求是”的思想种子悄然播撒。 同行:四渡赤水的轨迹重绘 一渡赤水:被动转进,川南寻机 7月16日上午,实践团踏入四渡赤水纪念馆。在巨大的全景沙盘前,讲解员系统地勾勒出“四渡赤水”的基本脉络,学子们凝神注视红军迂回路线,初识这场“得意之作”。随后,讲解员还原了青杠坡战役的挫折,导致红军被迫放弃北渡长江计划,于1935年1月29日在土城渡口轻装西渡赤水进入川南的场景。紧接着,实践团亲赴“一渡赤水”渡口——土城渡口,在赤水河的湍流拍岸声中,众人静立码头,感受当初的紧急转进。 实践团抵达扎西会议纪念馆已近日暮。扎西会议是中国革命在遵义会议实现伟大转折后的新起点,它保证了遵义会议所开创的历史性转折得到实现,是长征战略转变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实物的参观,同学们对扎西会议在极端困难下调整领导层、精简缩编的重大意义有了具象认知。 二渡赤水:回师突袭,黔北破局 7月17日上午,实践团由云南威信返抵四川古蔺,并与古蔺县文旅局召开座谈会,通过一系列的问答,了解了该县红色文旅发展以及参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情况。在本次座谈会上,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的学子们展示了独特的观察视角。座谈会后,实践团赶赴“二渡赤水”渡口——二郎滩渡口。1935年2月18日至21日,红军从二郎滩、太平渡东渡赤水,回师黔北。学子们伫立河畔,凝神倾听古蔺县文旅局工作人员讲述的细节,渡河场景仿佛重现。 下午,实践团抵达娄山关。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重创黔军4个团,取得了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仗,因此有人称娄山关是历史上中国革命的转运之关。实践团师生于战斗遗址前,高声诵起《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誓言震荡山谷,与猎猎风声呼应。源于真实战场的体验,使同学们对“长征精神”的慨叹超越了书本,升腾为由衷的敬畏。娄山关的铁血豪情,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师生的心间。 三渡赤水:明渡惑敌,引兵入川 7月18日上午,实践团抵达苟坝会议旧址,会址的复原场景与丰富陈列讲述了马灯照彻黑夜、扭转红军命运的故事。树德协进学子们驻足凝思,认真记录,“真理解渴”与“敢于谏言”的象征意义在心中扎根。 下午,实践团奔赴“三渡赤水”渡口——茅台渡口。在茅台渡口纪念碑前,学子们聆听了红军佯动惑敌、机智使用茅台酒为伤员消毒的智慧。在随后的中国酒文化城参观中,学子们在了解传统酿酒工艺的同时,也思考着这片土地上的酒文化与那段红色传奇的独特关联。 四渡赤水:暗渡南指,调滇突围 7月19日,实践团抵达“四渡赤水”渡口——太平渡口。江风阵阵,当年架设浮桥的铁索桩沉默矗立。学子认真参观渡口纪念碑,走进古韵悠长的太平镇老街巷,领悟“只要把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的智慧。 随后,实践团走进位于赤水河畔的郎酒庄园。在登上数级石阶后,巨大的天然溶洞“天宝洞”呈现眼前,迈入其中,一阵凉意传来,数百个陶酒坛整齐地排列。学子们随着讲解员的介绍,在氤氲酒香中开启了对传统酿造技艺的探索之旅。 归程:赤水长歌与回望 本次“重走长征路”研学实践,沿着赤水河畔的峥嵘足迹,展开了一次跨越时空的青春寻访。在遵义会议的历史转折现场,同学们深刻感悟思想解放的磅礴伟力;于四渡赤水的壮阔波澜中,亲身体会化险为夷的战略智慧;登临雄关如铁的娄山关,被革命先烈一往无前的精神所震撼;在苟坝马灯的微光下,领悟了坚持真理的责任担当;而二郎滩深沉的军民情谊,更铸就了“江山就是人民”的坚实信念。 此次研学不仅是一次对历史脉络的追溯,更是一堂生动深邃的思想启迪课。它让抽象的信仰坐标在鲜活的现场变得清晰可见,让伟大的长征精神在青少年心中激荡升华。不仅丰富了学子们对中国道路的理解,也强固了其为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的崇高志向。(赖波 通讯员 陈雨萱) |
责任编辑:杨庆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