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建国实验小学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1-07-15来源:建国实验小学 作者:宛小英浏览量:700
快乐暑假里,研学不停歇,近日,叙州区建国实验小学52名“小红星”们在几位老师的陪伴下,开启了主题为“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的研学实践活动。 此次研学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同学们瞻仰革命先辈,回顾历史,深化同学们的爱国情怀,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幸福生活,成为一个合格的继承人和接班人。丰富孩子们的暑假生活,在研学中进步,在研学中感悟,在研中成长。 研学旅行前,副书记刘红英对学生进行了三个教育:安全教育、文明旅游教育、文化教育。 一路上,孩子们一路欣赏着满目苍翠的大好山河,一边谈论着对此次活动的期待。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溜走。 研学实践第一站:朱德旧居陈列馆 来到“宜宾市南溪朱德旧居陈列馆”前,孩子们立即排好了整齐有序的队伍,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细心观看展厅里的每一件陈设,认真倾听讲解员的介绍,积极与讲解员互动,并及时做好记录。 走进第一展厅,一首诗映入眼帘: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讲解员介绍道;“这是朱德在决心离开老家前往云南报考讲武堂时与朋友们告别写下的《赠诸友》。朱德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的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自小便勤奋读书。1908年,朱德任教于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面对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与黑暗,他决心投笔从戎,去寻找一条真正的救国道路。” 1911年8月,朱德从云南讲武堂毕业,并在当年参加了蔡锷等云南革命党人在昆明发动的重九起义。1916年川滇两军会师,准备攻打泸州,但被北洋军抢占蓝田,护国军败退纳溪。朱德奉命支援纳溪,在纳溪棉花坡,他灵活运用夜战、白刃战和迂回侧击等战术,在兄弟部队的支援下击溃了北洋军队,取得了棉花坡战役的胜利,也鼓舞了护国军的斗志。随后朱德支队担任了主攻任务,连续突破北洋军队防线,进驻泸州。护国战争结束后,朱德的部队就驻扎在川南泸州和南溪一带。 “棉花坡战斗是朱德的成名之战,这场战斗反映出朱德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宝贵的军人品格,使他成为远近闻名的滇军名将。”驻军川南期间,朱德带领的军队积极在南溪进行剿匪。在平定匪患之后,他又带领当地农民发展生产,开办铜元厂,造福南溪,成为了威震西南的爱国名将。 辛亥革命后内战频繁,民不聊生,朱德陷入了怀疑和苦闷,在黑暗中摸索而找不到真正的出路。此时他通过李贞白的介绍结识了孙炳文。二人在知识、政见、性格等都有较多的共同点,很快成为挚友。 在与朱德相识后,孙炳文给朱德介绍了大量诸如《新潮》、《响导》、《新青年》等进步刊物。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大量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书刊带到川南,朱德与孙炳文组成学习小组,阅读进步书刊,接受新思想。这时朱德和孙炳文也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去探寻中国的前途。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更加坚定了朱德的革命信念。1922年的9月,朱德和孙炳文踏上了筹划已久的出国考察之路。得知中共旅欧组织负责人张申府、周恩来在柏林,他们于当年10月抵达了柏林。朱德和孙炳文凭借深入的思考和真诚的态度打动了张申府和周恩来。1922年11月,由张申府和周恩来做入党介绍人,朱德和孙炳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时,朱德已经36岁了。 从朱德老前辈的身上,孩子们学习到了做人一定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从小就要在心中树立远大的志向,学好各种本领,将来为国家和人民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研学实践第二站:家风教育悟亲情 在讲解员的详细解说下,孩子们了解到了中华家风馆分为华夏家族、家族文化、中华家训、中华家风四个板块。在这里,孩子们争先寻觅家族的起源、探索生命的本真,感悟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 巴蜀家谱馆设有川南议事堂、家谱档案室、家风讲堂、文创作品及展览室等,主要呈现四川区域内清代以来的家谱、家规家训。目前已经收藏了巴蜀家谱500余册,整理展出了100多册。在这里,孩子们学习到了“做事要靠谱,做人要靠谱”的道理。 研学实践第三站:团队协作展精神 随后,专业教练将孩子们分成了三个小组,带领孩子们玩起了集团队协作与团队智慧为一体的游戏:帽子下的秘密和家庭成员我知道。两个游戏既有趣又益智,想要取得胜利,必须有聪明的头脑和“每次失败都是经验”的进取精神,只有全队人员共同协作,出谋划策,并不断从失败中积累经验的反思能力。尽管天气炎热,但是小战士们从未叫苦叫累,都为自己的队伍能够胜利而积极作战。 在《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歌声中,一天的研学实践活动圆满结束,孩子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带着“红色魂,书香人”的信念,踏上了新的征程。 |
责任编辑:陈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