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荐书)万安幼儿园乔桂花

发布时间:2016-06-12来源: 作者:浏览量:7327

IMG_7223_副本.jpg

    对于“教师”有很多的称呼,但我最喜欢“读书人”。“读书就是做人,读书要读出来,而不是读进去,读进去就成了书虫,读出来才是你自己,读出来的标志就是你有着自己的立场。”在我读到这句话是时,我为这句话热血沸腾,朴实而简单的话令我心中盈满难以说的幸福感,工作之余徜徉在满是书香的氛围中,拿起一本随意翻阅,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阅读实现了我做为一名幼儿教师的梦想,回顾漫漫求学路,我庆幸,书一直是自己最好的伙伴!

    读书,其实最初是从课本开始的,我的第一本阅读书籍是《童话故事》,后来是《百科全书》,还记得当时的懵懵懂懂,只能在字里行间领略大概的意思。但也逐渐建立了对读书的一种爱好。上初中后,我的阅读主要来源,有同班同学的作文书、课本,当时班上一名同学有一本《西游记》精装,这本精装的书引发了班上争相借阅。好不容易借回家翻看,偶遇串门的乡亲到我家之后都会夸:“这孩子真好学!”我总会因这些话暗自高兴,十分自豪,读书的劲头也就更足。现在想想,那些大人的夸奖是给了懵懂无知的我鼓励。一句句夸奖至今耳边都会回响着,也就从那时起,我与阅读结下了至今不散的缘分。后来镇上有了第一家简陋书店,我便成了书店的忠实粉丝,隔三差五都会到书店租1-2本。

    第一次酣畅淋漓的读书是在读幼儿师范时与同学们一起到书城。我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望着一排排、一列列的书震撼了,原来这世间有这么多的书。就在那一年,我阅读了《乱世佳人》、《简爱》、《傲慢与偏见》等一系列巨作。

    儿时读书只为兴趣爱好。工作后读书只为遇见一位良师益友。初入职场的我缺少底气。于是,我一气呵成完成了大专和本科所有课程。但我仍然惶恐,我不停的问自己,你拿什么教孩子呀?经验不足是硬伤呀!常听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是“一桶水”总会有干涸耗尽的时候,“一支蜡烛”总有油尽灯枯的时候,唯有不断读书才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朗,唯有不断读书才会有“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灵动。于是,我以身边的名师、骨干教师为楷模,在磕磕绊绊中开始了阅读之旅,并且一直走到现在。

   “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这是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一段话,对他的敬佩源自读他的著作,他说:“我愿做那最可爱、最勤奋、最充实和最乐观的树。”李老师把自己的生活概括为“读书、教书、写书”,我憧憬着和偶像过一样的日子,于是,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陈鹤琴、叶圣陶、朱永新、肖川等教育家的著作陆陆续续开走进我的生活,并影响我;《幼儿教育》、《早期教育》等杂志也成为我的良师益友。渐渐地,书读多了,有了信心,有了力量。我的教学慢慢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充满着创造的神奇,慢慢的积极参与到了“书香校园建设”活动中。

    在这一过程中,专题交流、读书交流、主题式阅读、好书分享、美文分享、文化之旅等形式让我精神丰富了、观念转变了、视角开阔了。同时,开展了一系列以书香为伴的活动:首先,创建支持幼儿阅读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利用班级活动室光线充足、环境安静的角落创设图书区,投放多样化、适宜化的可供幼儿随意取放的图书。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保证一天20-30分钟的阅读时间、关注并鼓励幼儿的阅读行为、坚持师幼共读引导、搭建分享阅读成果活动的平台(故事大王、阅读小明星、图书漂流等)。最后,与家长协作,邀请故事爸爸妈妈进课堂、定期请家长进入温馨书吧,进行亲子阅读,让阅读真正进入师幼互动之间,进入亲子互动之间,成为幼儿生活的一部分。目前,从遵循幼儿的身心特点出发,依照阅读的识别、分析、联想、推理、预测五大层次的过程原理,正在实践探索引导幼儿自主的阅读方法。同时,我开始大胆动笔书写,写书没这胆量,但写写“豆腐块”、总结、反思、论文、案例总是可以的!通过“每月读书分享会”分享读书心得也是一种锻炼,当自己的小文章变成一句句动听的语言传递出来时,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十多年的教师生涯中,我收获了许多惊喜,我把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因为读书的人一定是幸运的。

    结了婚有了孩子,亲子共读只为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孩子成长的速度就像春雨后的竹笋,蹭蹭蹭,一眨眼的功夫,女儿已经自己捧着《中国历史》《孙子兵法故事》在读。“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这是龙应台写给儿子的一段话,也是我想对女儿说的。读书,每天不要太多的时间,贵在坚持,哪怕是一刻钟,久而久之班会成为一种习惯。天天读书,天天和高尚的人交流、和有思想的人对话,你也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思想的人,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给女儿买书我从不吝啬,如此循环我们家有了书架。没过多久,书架上都会换一批新的主人,不知不觉,女儿的藏书越来越多。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读书是一种高贵的坚持,坚持的背后是一种幸福的收获。读书的女人最美丽,读书的女人最智慧,读书只为遇见更好的自己。我感谢多年来一直不离不弃我的这位“朋友”,静下心来,真正地读些书吧!书接纳任何喜欢它们的人,它们也会成为你们人生路上的好朋友。

推荐目录:《致教师》、《孩子你慢慢来》、《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推荐理由:

好书推荐理由一;致教师》

    这部书封件的方式与一线教师交流,围绕50个老师关心的常态问题和教师自身成长中的困惑问题一一做出回应与解释,情感真挚,语言通俗易懂。

    朱永新教授站在“教师是一个普通人”的立场上,以深深的教育情怀,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让基层教师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书中没有高高在上的训诫,而是潺潺流水般沁入心脾的良策;书中没有长篇累牍的理论,而是真诚平和的娓娓道来;书中没有廉价的鼓励,而是发自内心的期待和唤醒。他用朴素且生动形象的语言诠释着教育的真谛。

    打开这本书,仿佛就在与智者面对面地交流……

    如何做一个有幸福感的老师?朱永新老师在他的《致教师》里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给出了很多建议。正如朱老师所言,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寻,对教师而言也不例外。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致教师》里的精华片段节选:

    如何寻找教师生活的美丽?

    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是拥有自由支配时间相对较多的职业;教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业。

    如何享受你的教育生涯?

    新教育的许多老师,工作量并不小,甚至比其他老师更重。因为他们需要专业阅读、专业写作,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工作之中。但是,他们的精神状态和幸福指数,往往比一般的老师要好得多。

    如果能够发现并认可每天平凡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坚持不懈地在工作中实现自我,那么无论是用心地研究学生成长的案例,及时记录自己的生活,还是和同事共读共写,共同探讨,都能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如何进行专业阅读?

    在我们推荐的阅读书目中,最重要的是两大类:一是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的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读物,还有就是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书。其次,我们希望教师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再次,我们希望教师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对自然、环境、对人类命运、世界和平等,能够深切关注。传记类的书籍也是我特别希望教师能够认真阅读的。管理类的图书业值得教师阅读。工作之余,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于教师陶冶情操,丰富心灵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何在压力下坚守?

    所有的环境都能够产生教育家;所有的磨难都可能造就教育家。环境好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一个名气很响的重点学校,它的规范多,它的自由可能会少;而在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人的创造性可能得到更大的发挥。所以,作为一名渴望成长的教师,要正确评估环境对自己成长与发展造成的限制,尤其是处于人们眼中在逆境的情况下,更需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逆境。那么作为教师,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恒心、磨砺自己意志,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恒”的人呢?我认为,不妨从坚持一项活动开始。意志力的培养不一定要在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中进行,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情着手,同样能培养一个人的意志。对于恒心不够的老师来说,不妨学会自我提醒、自我激励的办法,如用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就是培养恒心的有效办法。在培养恒心的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能否坚持。在同样的环境下,别人往前走,你也往前走,你只能看见和大家同样的风景,取得和大家一样的成绩。当别人停下来时,你仍然在走,你才可能超越别人,取得别人无法企及的成功。当你处在比别人更加困难的环境下,只要你的脚步永不停歇,就一定能够走得足够远,就一定能够欣赏到少有人见的美丽风光。

    如何尽快成长为名师?

    好教师的成长无非是在两个方面,一是职业认同,增强成长的动力;二是专业发展,增强成长的技能。这两者离开了培养与训练都是不行的。所以,关键不是需要不需要培训,二是需要有效的培训。改变培训的内容与方法,增强教师的选择性与自主性,应该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迫在眉睫的任务。教师的“吉祥三宝”:一是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二是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三是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培训就是教育,而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所以,问题不在于是否培训,而在于我们是否主动敞开心灵进行自我教育。

    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

    新教育实验的五大理念之一,就是:无限相信师生的潜力。这正是因为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使者。

    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给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其实,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之教,是帮助每一个人认识他自己,成为他自己。

    亲爱的老师,请记住:只有你不放弃,孩子才不会自弃。只要你还相信,孩子就会自信。所以,如果不能一视同仁,那么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恰恰是哪些缺乏关注、不惹人怜爱的孩子。协助无力的孩子挖掘潜力,协助迷失的孩子发现自我,正是教育的价值,也是教师的意义。

    如何合理安排时间?

    首先,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重要的时间去做,这是合理安排时间一个最重要的原理。对于教师来说究竟什么最重要?当然是和学生们一起成长。所以最重要的事情应该首先安排在这个方面,要围绕课程、教室、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行动。

    第二,就是排除浪费时间的要素,让自己更专注。所以对那些自己喜欢的、有诱惑力的一些活动,尽可能给自己也要有一定限制。专心才能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要减少各种干扰自己的情形。

    第三,教师特别需要合理利用自己整块的大时间。我认为这就是需要给自己制订一个比较好的工作计划,甚至是制订一个比较好的人生规划。在对整块时间进行安排的时候,要注意时间的节奏,把不同的工作要进行相互穿插,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最后,学会记录自己的时间,分析自己时间利用的特点和优势。

    如何同时成为好老师和好妈妈?

    在学校教育中,如果我们不关注家庭,往往找不到教育的感觉,找不到孩子们问题背后的缘由。要解决学生的问题,往往必须解决父母的问题。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体现在它对学校教育的作用和反作用上。

    母亲,其实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老师,真正的人是在母亲手中诞生的。希望你在用心耕耘你的教室的同时,不要忘记用心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过程中,你会进一步理解教育,理解家庭与学校的有机联系。同时,希望你能够知道,影响孩子最有效的方式,是与他一起成长,为他做一个榜样。你要求他做到的,你自己首先应该做到。你要求他有理想,你自己就要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你要求他阅读,你自己首先要成为手不释卷的人;你要求他写日记,你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每天记录自己生活的人;你要求他整洁干净,你自己就不能够邋里邋遢。无论做母亲还是做老师,归根结底是做一个最好的自己,这一点,应该成为我们自觉的选择。

好书推荐二:《孩子你慢慢来》

    龙应台,现代作家、“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是一名真正的文化批评家和优秀的文化建设者。龙应台是才学并高的性情中人,一生的作为其实都取决于自己的真性情,她用直接而有力的杂文,“笔锋常带情感”,来揭示我们社会的病情。

    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是一本生活散文。在这本书中记录了作者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吃饭、睡觉,带着孩子们做游戏,带着他们去看外面广阔的世界,讲故事等……在书中有记录孩子童年的快乐,也有记录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与见解。读了这样一本书,你会对生命有更多的宽容和等待,会跟着孩子一起慢慢的成长。

   《孩子你慢慢来》,是的,慢一点,我们可以感受上天给我们安排的是多么丰盛的礼物。更真切地感受爱,我们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爱。看过《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的,其实都能深刻地感悟到,也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坚持,更需要温柔的坚持。文中龙应台在买花时,遇到帮她包花非常吃力的5岁男孩,她这样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凉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的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的5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龙应台看着那个五岁的孩子,用草绳打个蝴蝶结,她愿用一生的时间去等,等他五岁的手指把这个蝴蝶结扎好。扪心自问,我们在面对班里的孩子时,有她那样用一生去等的耐心与勇气吗?面对班里的孩子们不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自己是否有耐心让孩子慢慢来呢?耐心是赢得成功的一种手段,而我们有时候有,有时候却没有,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不可能每天都保持为同一种心态,也不可能脱离纷杂事物的干扰,但我们如果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怨气,多一点爱心,少一点急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菲薄,是不是会让我们自己的心境明亮起来?会不会使我们的内心充盈起来,会不会让我们的心情快乐起来?苦闷是一天,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快乐呢?耐心可以换来感动,急躁易有抱怨。

    我愿从容地等待,在孩子的身旁陪伴他静静地成长,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这是一项慢速作用的过程,母亲需要静静陪伴,教师也是这样。孩子的世界有着成人不能理解的模样,而要想很好地观看这个世界里的风景,“慢”是最为重要的,慢慢地等待。

    人生是漫漫旅途,教育是慢慢浇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记住龙应台的一本书,《孩子,你慢慢来》。

好书推荐三:《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是一本教师心灵读本,全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理想的教育;第二章是受过教育的人;第三章是教师与知识分子;第四章是师生之间;第五章是读书、作文、修身;第六章是快乐的工作;第七章是诗意的生活。

    肖川教授在书中针对不同教育能力、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育对象、有针对性的设置选题。邀请了全国各地著名的教育工作者执笔,其中有:于丹、易中天、杜威、贾平凹、徐志摩等名家。书中汇集了先进理念、成果和方法,代表了目前教育实践中先进的教育生产力,具有时代前沿性,是广大一线教师学习、借鉴的好素材。

    在全书的“序言”中开始就是一位母亲的问话:“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读到这里,我们似乎能看见这位母亲的眼神,满怀希望、又充满疑惑的眼神。这眼神穿透茫茫宇宙、穿过时空,凝视着我们,像是追问着我们每一位肩负重任的教师。是啊,我们能否不辜负这位母亲的期望,还天底下所有的母亲一个热爱智慧、勇于探索、心地光明、追求幸福的青年?

    肖川教授对教育进行了升入的观察与剖析,以简单、平实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是理想的教育,带领我们在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成就自己的职业幸福,引领我们在诗意的教育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如何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呢?书中指出:其实要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就是教师要不断成长,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学习不仅使教师丰厚文化底蕴,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使教师的内心变得开放、鲜活……,使教师具有不断增长的分享的内在需要,克服对于教学的倦怠,使自己的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内在的感染力。

   首先,在书中有多篇文章谈到了学习、读书的重要性,体现出读书的魅力,如:《什么知识最有力量》、《为什么要读经典》、《什么样的知识是有用的》、《我最喜爱的书》、《获得教养的途径》、《快乐 工作的能力》等等。在文中有很多经典的名言,如: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托马斯.福勒说,知识是珍宝,但实践是得到它的钥匙;托尔斯泰说,知识是工具,而不是目的等等。

    其次,文中还谈到了知识观,提出知识观是人与知识间的首要问题,一个人如何理解知识的含义、如何看待知识的价值,将决定他重视哪类知识,吸纳哪种知识,撒播哪些知识……。正如作者刘华良所言,“丰富”的、“有用”的、“有趣”的知识比单调的、无用的、无趣的知识更有力量。我们每天教给学生各种形态的知识,每天学生也在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却是否想过,我们该如何去教,哪些知识、该培养出什么样的下一代呢……。所以,我觉得“广泛阅读、仔细咀嚼”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现在教师的阅读量太少,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比如有人会说:“工作量太大,心理压力太大,没有时间也没有心境”,但缺乏阅读的习惯和阅读的需求是很重要的原因。其实读书的过程就是与世界进行交往的过程,一个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有利于提高人的精神品味,培养教师的读书人的气质。教师是教书育人的,教师的素质会决定孩子的素质,文中提出:我们教育的真实使命就是让学生学会寻找,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文中还提出:教育如果不是为了让人过得有趣或快乐,这教育究竟还有什么更有价值的事情可做呢?

 好书推荐三:《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一书还有很多的看点,如:于丹 易中天写的《别把一生活成“符号”》中就有“人的态度会决定他的生命”,生活是自己的,不是他人眼中的各种或高或低的符号,书中举例有《混沌开窍》、《大将良弓》等。通过阅读全书,我深深的意识到教育是一个价值引领的过程,一个引领学生成为我们所希望成为的人的过程。教师的思想丰瞻、深刻,学生的心灵才会丰厚、光明;教师的知识贫乏、品格低劣,就有可能把学生导向阴暗、偏狭的境地。作为教师,要能够从更多元的角度、更宏大的视角看待问题,给学生潜移默化的精神滋养。教育就是要直面人心,感动人心,要感动今天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感动自己,真诚地去对待孩子,孩子们自然会真切地感受到。

责任编辑:陈海燕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