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财经职业学院:五维融通、数智赋能、验证闭环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发布时间:2025-10-21来源: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作者:陈怡桉 张娟娟 谢芳 余琴 陈刚浏览量:2118
近年来,四川财经职业学院深入推进省级“双高计划”建设,不断筑牢党建思政引领力、提升产教融合适应力、彰显人才培养贡献力、强化创新服务支撑力,在“金算盘”党建工作体系创新、红色财经文化育人、财经商贸专业群数字化改造升级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党建引领内部治理效能提升、数智绩效创新服务发展等关键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一套成熟定型、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涌现了一批具有辨识度和推广价值的实践成果,为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五维融通、数智赋能、验证闭环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摘要:本案例面向数字经济时代财经商贸领域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创新构建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五维融通·数智赋能·验证闭环”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基础夯实→技术进阶→创新突破”三阶递进课程体系,实现“岗课赛证创”五维融通;依托AI、AR等数智技术打造“探—引—示—解—练—展—拓”七步教学链,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引入企业导师,建立“学生自评+教师评价+企业验证”三元评价与动态反馈闭环机制。改革实施以来,学生获国家级奖项14项、省级奖项13项,“电子商务数据分析”证书通过率达100%,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6%,专业对口率提升至90%,薪资均值达4500元/月;教师团队获省级教学竞赛奖项4项,主编教材入选四川省“十四五”规划教材。该模式为数字化转型时代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川财方案”。 关键词:五维融通 数智赋能 企业验证 三阶递进 闭环反馈 一、实施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国务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实施“数据要素×”行动,四川省《“十四五”数字经济规划》明确建设“西部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在这一系列政策引领下,职业院校作为数字经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肩负着为财经商贸领域输送全链路复合型人才的重任。然而,职业教育仍存在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学生能力断层与职业认同不足、实训资源孤岛与虚实脱节等问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要求。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群作为省级“双高计划”重点建设专业群,以“数字商贸”为核心,聚焦“数据驱动决策”复合型人才培养。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作为重点专业,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优化保障机制,系统破解“教—学—做—创”脱节难题,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价值。 二、主要做法 (一)构建“五维融通、三阶递进”课程体系 以校企协同机制为核心,联合广东泰迪智能科技、四川哆啦豆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成立课程开发中心,组建“校内教师+企业专家”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绘制岗位需求图谱,构建“基础夯实→技术进阶→创新突破”三阶递进式课程体系。基础阶段开始《电子商务基础》《Python程序设计基础》等7门课程,依托虚拟仿真平台开展数据采集与清洗工具训练,同步嵌入“数据隐私保护”伦理案例,夯实工具操作与职业素养;进阶阶段模块设置《商务数据分析与挖掘》《商务数据可视化》等8门课程,对接企业真实项目,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思政元素,强化数据分析与商业洞察能力;创新阶段通过《企业数据化运营综合实训》等课程,依托创业工坊孵化商业级解决方案,提升创新创业实战能力。同步实现“岗课赛证创”五维融通,将企业操作规程转化为课程标准,竞赛评分标准拆解为考核指标,认证要求嵌入考核模块,并设立“创业学分银行”,实现创新成果与学分互认。 (二)创新“三环七步、数智赋能”教学方法 以商务数据分析全流程为主线,将课堂实施分解为“探、引、示、解、练、展、拓”七步,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课前通过智慧平台推送场景工单,AI助手基于学情生成个性化预习包;课中利益AR沙盘还原企业真实决策场景,AI大模型实时解析任务,师生共同探索解决方案,智能工具诊断缺陷并推送修复方案;课后AI引擎根据实操数据推送梯度拓展任务,实现个性化拔高。依托省级“电子商务新媒体创新平台”等资源,搭建虚拟仿真实训环境,支持学生完成数据采集、模型调优等训练,并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将虚拟训练成果转化为商业数据看板,推动“虚实结合、以虚促实”的教学模式落地。 (三)建立“闭环反馈、动态迭代”保障机制 构建“企业主导—多元验证—动态迭代”闭环保障机制,企业导师深度参与课程设计与考核,校企共同制定三级能力验证标准:基础层侧重工具操作精度,进阶层强调技术应用达标,创新层聚焦商业价值转化。实施“学生自评+教师评价+企业验证”三元评价体系,实现全方位、多维度考核。建立动态反哺机制,对未达标学生推送虚拟仿真强化训练包,对创新项目转化率低于65%的启动专项诊断,反馈至课程优化与实时训练模块调整,确保教学内容源于产业难题、技能验证置于真实场景、人才能力反哺商业进程。 三、成果成效 (一)教师能力显著提升,教学创新成果丰硕 专业教师团队成功申报“四川省第四批名匠技艺传承创新平台”“黄河流域产教联盟优秀教学创新团队”“校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三类平台,构筑教师发展高地。团队在2024年全国教师信息化素养大赛、四川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等赛事中获得国家级案例创新奖、省级一等奖等4项奖项。多名教师承担“国培计划”项目,为全省职业院校开展专题讲座,辐射带动效果显著。 (二)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创业成效突出 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奖项14项、省级奖项13项,“电子商务数据分析”证书通过率达100%。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6%,专业对口率提升至90%,月均薪资4500元,增幅28%,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9.2%。2022级学生肖钰嘉创立深圳市羽佳卓越科技有限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突破4000万元,开发AI运营大模型并实现单月营收400万元以上,创新创业能力凸显。 (三)改革示范效应显著,辐射带动区域发展 依托“名匠平台”“产教联盟”等载体,面向省内6所中高职院校输出“岗课赛证训创”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数智化课程开发”“赛教融合”等师资培训,推动区域数据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整体提升。校内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形成跨专业协同机制,培养青年教师10余名,实现“技术攻关—教学转化—资源辐射”良性循环。 四、经验总结 (一)课程体系创新:五维融通,分层递进 深度整合产业需求(岗)、教学标准(课)、竞赛能力(赛)、职业认证(证)与创新创业(创)五个维度,将产业需求、竞赛标准、认证要求有机融入课程体系,构建了能力分层清晰、多维度协同、动态调整的课程结构,有效解决了课程与产业脱节问题。 (二)教学方法创新:数智赋能,流程重构 以业务流程为主线,融合AI、AR等智能技术,构建“三环七步”标准化教学链,实现教学与业务同构、虚拟与实境互补,显著提升教学效率与学生学习体验。 (三)保障机制创新:企业验证,动态反哺 通过校企协同制定能力标准、嵌入企业工单与验收场景、实施三元评价与动态反馈,形成了从产业中来、到商业中去的闭环机制,持续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本案例通过系统化改革,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人才培养路径,为职业院校适应数字经济时代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范例。 图文由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党委宣传部(统战部)提供 |
责任编辑:王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