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素养导向与跨学科实践,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探索贯通育人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11-28来源:成都七中八一学校 作者:陈海燕 杨紫薇 廖雨濛浏览量:2105
初冬微寒,银杏鎏金。11月28日,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校园内,一场以“探秘校园植物 创想艺术之美”为主题的小2025级贯通班跨学科成果展,率先为该校第十一届教育研讨会暖场启幕。精美而富有创意的学生作品,在晨光中静静陈列,吸引师生来宾频频驻足。
冬日的寒意掩不住学术厅内高涨的热情。教育同仁齐聚,共赴以“素质导向下的学科融合”为主题的研讨会开幕式。学校金鹰管弦乐团以《勇士》《人民军队忠于党》铿锵开篇,中学部合唱团则以一曲《光亮》温暖献声。在主持人沈健的引导下,全体起立高唱国歌,为整场活动奠定下庄重而奋进的基调。
理念领航:贯通育人,回应时代诉求 在随后的领导讲话环节,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校长张守和系统汇报了学校作为成都市首批贯通培养试点校的探索与实践。学校构建起以“横向融合、纵向贯通、特色赋能、数字赋能”为核心理念的“781贯通培养体系”,通过七类特色课程与三维评价机制,系统推进小初高十二年一体化培养。他表示,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课程融合与师资建设,筑牢贯通育人之基。
成都七中校长张翼充分肯定了七中八一学校作为军地联合办学样板的办学成效。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时代变革,他呼吁教育要“坚守育人初心,不被技术裹挟”,并强调“素养导向下的学科融合”这一主题具有重要意义,应借助技术推动学科深度融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金牛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书记、院长张有财在致辞中,向与会教育同仁致以敬意。他指出,基础教育正向素养本位转型,学科融合是时代命题。他充分肯定七中八一学校的深耕与担当,并表示区教育局将多措并举予以支持。
专家指路:解读跨学科,锚定智慧育人 成都师范学院徐猛教授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讲座。他直指“什么是真正的跨学科”这一核心问题,强调“学科是跨学科的根基”,缺乏扎实学科支撑的跨学科只是“空谈”。他生动阐释真正的跨学科绝非“学科拼盘”,其真谛在于通过学科关联激发创新,帮助学生建立整体认知。徐教授还澄清了“真实情境=生活情境”的误区,并为教学实践指出了“两条腿走路”的清晰路径。
教育信息化专家陈静萍老师则以“智能时代的教育取向”为题,梳理了AI技术的发展脉络。她聚焦于育人根本,强调教育应深耕人类独有的理性、情感、好奇心与创造力等特质。她建议教师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设计高阶思维训练来夯实育人根本,并理性运用技术工具,坚守教育初心。
论坛求索:学科融合,赋能课堂提质 下午,教育研讨会学科融合论坛聚焦课堂案例和学科融合的具体实践路径,进一步探讨该如何实现高效课堂、如何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校长助理李宇老师担任主持。 ·课例展示 为学之道,贵在钻研。刘晓艳老师和高一六班的学生们一起走进化学课堂《炼石成“金”,铸形护珍——三星堆青铜器的化学密码与文明史诗》。当化学方程式遇见三星堆的青铜重器,当合金的微观结构对话“金有六齐”的古老智慧,当除锈实验联结文物保护的现代科技,让老师们真正读懂了“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让学生站在文明的长河里,用化学的视角读懂历史,用历史的厚度滋养化学的思维。
·专家评课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化学教研员马红艳老师从课堂的学科逻辑到融合的育人价值,从教师的设计巧思到学生的素养生长,为教师拆解了“跨学科课堂”的核心密码。
·主题分享 如果说课堂是“素养导向下学科融合”的微观实践,那么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则是让这样的实践生根发芽的土壤。 成都七中八一学校副校长刘洪刚老师以《素养导向下的学科融合操作路径》为主题,拆解融合教学核心逻辑,分享可落地的实践方法,为一线教师搭建跨学科教学桥梁,助力课堂提质增效。
·专家指导 基础教育的实践既需要脚踏实地的实践,也需要仰望星空的指引。四川大学罗哲教授从高校专家的学术视野,为教师基础教育的实践探索锚定了更前沿的方向,让学科融合真正成为培养“全面而有个性”时代新人的有力支撑。
共话未来:聚力研讨,启幕育人新程 本次研讨会群贤毕至,包括学校学科指导老师、七中教育集团校代表及省市内外友好学校同仁在内的教育界人士齐聚一堂,共绘教育发展蓝图。 据悉,本届教育研讨会将持续半个月。成都七中八一学校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在研讨中明晰方向,持续深化AI与课程资源融合、完善数字化评价追踪、强化跨学段师资互动,凸显“军人味、学术气”的办学特色,持续探索贯通育人的有效路径,为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素养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陈海燕 杨紫薇 廖雨濛) |
| 责任编辑:杨紫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