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三岔湖高中学子口述,走近“军中华佗”王文华
发布时间:2025-11-28来源:成都东部新区三岔湖高级中学 作者:李林 通讯员 林欣怡 徐嫡浏览量:2511
近日,成都东部新区三岔湖高级中学开设“聆听身边榜样,记录时代声音”学生口述史实践活动优秀成果展专栏,本期我们一起走近把一生奉献给党和人民的革命战士——王文华。
王文华,男,汉族,安徽省来安县人,1949年5月入伍,1955年5月入党,在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五分校十一中队学习,结业后,调至十八军卫校学医,后来分配到陆军第五十三师,历任卫生员、卫生班长、助理军医、军医、团卫生队副队长、所长、师卫生科副科长、科长等职,在西藏战斗生活34个春秋,荣立三等功2次,受到师团嘉奖共16次。1988年荣获中央军委颁发的“胜利功勋荣誉章”。 坚守九十载:十四从军,医心守国的风雨兼程 在四川省简阳市的军休所里,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的双手曾在雪域寒风中紧握钢枪守护藏族同胞,也曾在缺医少药的边疆帐篷里救治战友;他的眼睛见过战争的硝烟,也见过时代的荣光。他叫王文华,一位将青春献给西藏的老兵;一位忠于党,忠于人民的老兵;一位用一生践行军人誓言的老兵!“我十四岁就当兵了”,王文华爷爷以这样一句话拉开了交谈的序幕,他告诉同学们,他是从学校应召入伍,在西藏一待就是三十多年。在访谈过程中同学们了解到,尽管王文华爷爷已经年逾九十,却依旧坚持医疗一线坐诊。1990年安置到简阳军休所后,王爷爷义务坐诊三十余年,累计诊治病员超二十万人次,被百姓亲切地称为“军中华佗”! 无论是雪域高原的忠诚守护,还是鲐背之年的“军中华佗”,一路风雨兼程,王爷爷始终怀揣着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让坚守九十载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
藏地三十秋:救死扶伤,践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当同学们问到王爷爷当年为什么学医的时候,他不假思索回到:“部队莫得学医的咋个行嘞!” 时间倒流回1945年,当时年仅十四岁的王文华穿上了军装,跟着部队一路前进,解放西藏,进军大西南,他穿梭于枪林弹雨中。“当时因为我们准备不足,牺牲了十多个战友”,王老用着平静却坚定的声音告诉同学们,“当兵本身除了吃苦受累就是牺牲奉献,没有其他东西可想的,就是为了取得胜利,让老百姓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他说这话时,眼中盛满了细碎的星光。对于王文华来说,“救死扶伤”从来不是说说而已。从昌都战役、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冒着炮火抢救伤员,到修筑川藏公路时为战友筑牢健康防线;从成都战役的医疗保障,到解放西藏的无畏救援,王老始终将集体利益放到个人利益之上,用行动践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从戎杀敌保国防,伏案驱邪轮岐黄,一生为民安康事,丰碑百姓矗心上。”这是悬挂在王老诊桌上方患者送的诗,这朴实的诗句照出了王老的一生:救死扶伤,践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一生之荣光:功勋奖章与领袖接见的永恒记忆 心向伟人,跟党前行的赤诚情怀早已融入王老的血脉。“我这辈子最大的荣耀就是受到过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是我一生的荣耀”。这份来自1958年国庆的荣光,被时年25岁的王文华珍藏了一辈子,直到今天依旧闪闪发光。“只要你的观念正确了,就没什么可怕”“一不怕苦,二不怕累,三不怕死”的坚韧信念,支撑着王老先生走过一场又一场大大小小的战。 后记,一颗“平常心”与一段“不平凡” 整理完采访稿,王爷爷那句带着川味的大实话“部队莫得学医的咋个行嘞!”还在耳边回响。这句朴实到有些“幽默”的话,却道出了那一代人最坚定的选择:“时代需要什么,我就去做什么。” 采访中,我们这些“生在好时代”的年轻人,不断为“十四岁从军”“西藏工作三十五年”这些数字惊呼,王爷爷却总是平静地回应:“很平常的。”这种强烈的对比,正是这次采访最触动大家的地方。同学们视作传奇的艰辛岁月,在他口中只是尽职尽责的“平常”;同学们惊叹的丰功伟绩,他归结为“观念正确了,就没什么可怕”的单纯信念。 他的“平常心”,源于一种极致的纯粹。学医,就是为了在“一上去就要死人”的战场上抢救战友;坚守,是为了让“百万农奴翻身做主人”;晚年义诊,是觉得“这是每个人的责任”。他把个人的命运完全融入了时代与集体的洪流。(李林 通讯员 林欣怡 徐嫡) 本期访谈人:林欣怡、徐嫡(2024级13班) |
| 责任编辑:郭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