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墨脱,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教师找到戍边信念

发布时间:2025-08-04来源:成都七中八一学校 作者:陈海燕 通讯员 李霖 周灼楠浏览量:1820

南迦巴瓦的雪峰与鲁朗林海相拥,尼洋河清波共云絮齐舞。林芝、波密、墨脱,三颗散落在西藏东南部的明珠,驻守着祖国西南的重要屏障。从雅鲁藏布江劈开的峡谷到喜马拉雅山脉隆起的南麓,漫长的边防线像一条坚韧的纽带,串联起无数关于奉献与忠诚的故事。

20250804_095656_004.jpg

2025年7月,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教师代表们踏上这片土地,目光越过如画的山水,望向那些在风雪中挺立的身影,见证喜马拉雅山脉褶皱里的坚守,致敬雅鲁藏布江畔永不褪色的忠诚,聆听那些奉献者用生命写下的诗行。

一座桥,一条生命线,一群人的守望

站在第三代解放大桥的桥头,江风裹挟着水汽扑在脸上。讲解员战士指着桥下奔腾的江水,正给大家讲着那一段历史:1964年,墨脱还没有公路,75名官兵背着钢缆,在墨脱的绝壁上凿路。百日徒步,悬崖作阶,密林为帐,他们把钢铁拧成的“生命线”架在了雅鲁藏布江上。在2013年墨脱公路通车前的近半个世纪里,这座桥是墨脱与外界唯一的联结。而守护它的,是一代又一代墨脱戍边营的官兵。

在墨脱戍边模范营,老师们听见了太多关于“路”的故事。巡逻路是“生死线”:钻过能吞噬阳光的原始森林,脚下是蚂蟥盘踞的腐叶;蹚过刺骨的冰河,冰水漫过腰际时,连呼吸都会冻成白雾;翻越海拔4000米的雪山,缺氧让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却还要提防突然而至的暴风雪。那些艰险的巡逻路需要靠戍边战士们用脚步去丈量。

一抔土,一座英雄碑,一种精神的不朽

离开营区,老师们走向不远处的烈士陵园。格桑花沿着碑阶一路开到顶端,这里长眠着为边疆献出生命的烈士,他们的名字被眷刻在石碑上,风一吹,仿佛就能听见那一段段英勇的故事。

“在这里守边巡逻,除了自然环境的艰苦外,蚂蟥侵袭,毒蛇出没……让本就不容易的戍守难上加难,许多战士也因此牺牲。”战士在说这话时,手掌轻抚着墓碑上一个个红色的名字——都是倒在巡逻路上的无畏英雄。

一段舞,一首歌,一份深厚的情谊

密林高山环抱的营地里,女战士们换上藏装,裙摆扫过地板时带起轻快的风,藏族舞的旋律响起时,老师们跟着战士的脚步踏响节奏,大家的笑眼里满是彼此。

20250804_095656_018.jpg

20250804_095656_019.jpg

一位战士唱着《飘向北方》,沙哑的嗓音里裹着雪山的清冽,老师们合声加入时,忽然发现彼此的声音如此契合,像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的汇流,带着不同的故事,却奔向同一个远方。

20250804_095656_020.jpg

20250804_095656_021.jpg

原来,军民之间的情谊从不是教科书里的概念,而是此刻相视而笑的默契,是掌心相击时的共鸣,是同一片星空下,为守护家国而跳动的、同样滚烫的心跳。

20250804_095656_022.jpg

一句话,一辈子,一种信仰的传承

有人说,写中国,不能不写墨脱。一定要写它是“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写它十里不同天、一山经四季的诡谲;写它的“雪域孤岛”之名,更要写守在孤岛上的“钢铁前哨”。

20250804_095656_024.jpg

什么是戍边精神?在墨脱,老师们找到了答案。

是巡逻兵腰间磨得发亮的匕首,刀鞘上刻着的“守土”二字,那是他们穿越蚂蟥区时紧握的武器,也是面对风雪时从未松开的信念。

是老班长珍藏的巡逻日志,泛黄的纸页上记着“雪深及膝,界碑无虞”,字迹在低温中冻得发颤,却一笔一划从未歪斜。

是年轻战士家书里的那句“勿念,此地月光与家乡同明”,明明信纸边缘还沾着冰河的水渍,字里行间却全是让亲人安心的温柔。

是军民共种的菜地里,战士教老乡搭防雪棚,老师帮孩子们补课本,泥土裹着墨香,长出比青稞更茁壮的守望。

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在祖国需要时,选择了扛起责任。就像那位老兵说的:“穿上这身军装,就没资格谈‘难’字。”

一个礼,一群娃,一场教育的双向奔赴

到达营地时,几个熟悉的身影蹦蹦跳跳,一边手拿哈达,一边敬着队礼,迎接着老师们。“老师你看,这是我爸爸训练的场地!”“这条路,就是上次我和叔叔们一起去边防巡逻的路!”“长大以后,我也要像爸爸一样,当一名特种兵!”

看着孩子们叽叽喳喳,兴奋地向老师们介绍着军营里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时,那一刻,老师们更加读懂了每次“走边防”的意义:这些边关戍边人用生命守护的,不仅是领土的完整,更是孩子们眼中的光、心中的国!

在巍巍雪山环抱的边防线上,老师们还遇见了一位昔日的学子——正是从成都七中八一学校高中毕业的学生。令人动容的是,毕业后,他毅然选择了这条最为艰辛的道路,义无反顾地回到这片生命的禁区,用青春和忠诚守护着祖国的神圣领土。这无声的坚守,不仅是他个人责任的崇高担当,更是对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教育使命最深沉、最有力的回响。

英雄的故事不会随风吹散,当孩子们听懂了“戍边”二字的重量,当他们眼中也亮起像中国军人一样的光,那便是爱国最好的模样。

翻越喜马拉雅,老师们采撷的不仅是奉献者的诗行,更是赤诚爱国的精神火种。回归三尺讲台,以匠心传承薪火,让戍边故事在课堂生长成信仰。那些雪山镌刻的忠诚、江河见证的坚守,终将成为跨越山海的回响,奉献诗行里最绵长的续章……(陈海燕 通讯员 李霖 周灼楠)

责任编辑:毛逸舟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