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进乡村温馨学校建设” 研讨活动暨四川省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 2025 年学术年会分论坛在彭州举办

发布时间:2025-04-26来源:彭州市隆丰中学 作者:黄小林 通讯员 冯雨浏览量:2427

为深化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助力乡村教育振兴,4 月 24 日下午,“持续推进乡村温馨学校建设” 研讨活动暨四川省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 2025 年学术年会分论坛在彭州市隆丰中学成功举行。教育专家、学校代表及一线教师齐聚一堂,围绕 “农村地区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 主题,通过学校探访、案例交流与学术沙龙等环节,共探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解说4.jpg

实地探访:感受乡村教育创新实践

活动伊始,与会嘉宾先后走进彭州市隆丰小学与隆丰中学进行实地探访。在隆丰中学,嘉宾们参观了 “隆耕园” 劳动生物实践基地、法治文化生活长廊、家风家训广场等特色育人场景,现场观看了学校川剧社团的精彩表演。通过实地考察,嘉宾们深入了解到该校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整合校家社资源推动教育创新的实践成果,直观感受到乡村教育的新气象。

颁发证书.jpg

案例分享:交流协同育人特色模式

案例交流环节由西华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四川省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姚永强主持。彭州市隆丰中学、彭州市葛仙山楠杨学校、攀枝花市大田镇中心学校、郫都区竹瓦中学四所乡村学校代表,分别分享了各具特色的协同育人模式。

彭州市隆丰中学构建 “学校 + 家庭 + 政府 + 社会” 四方联动机制,以 “1+N” 教育模式促进学生 “五育并举,融合发展”;彭州市葛仙山楠杨学校依托 “1+3+N” 教育模式,设立劳动种植基地,开展非遗课程,引入专业心理辅导,成为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范;攀枝花市大田镇中心学校打造 “三园共享” 模式,通过 “双走进” 活动、特色课程等举措,构建家校社共育同心圆;郫都区竹瓦中学借助 “外部力量赋能”,成立相关组织,引入社会资源,开设特色社团,实现学校逆袭发展。这些丰富多样的实践经验,为乡村学校协同育人提供了宝贵借鉴。

学术沙龙:探讨教育振兴双向赋能

学术沙龙环节由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曾宁波研究员主持,八位嘉宾围绕 “乡村振兴与乡村教育如何双向赋能” 展开深度对话。曾宁波强调乡村教育应从 “输血” 转向 “造血”;中国教师报记者孙和保建议建立乡村教育案例库,放大社会影响力;《四川教育》编辑彭之梅提出将优秀模式转化为可复制区域模板;凉善公益促进会支教教师刘建华分享将本土文化转化为课程资源的实践。各校代表也结合自身经验,从党建引领、资源整合、社区联动、外部借力等角度,深入探讨乡村教育发展路径。

活动最后,与会领导为发言嘉宾颁发证书,并充分肯定本次分论坛成果。作为承办单位,彭州市隆丰中学展现出乡村教育振兴的活力与潜力。未来,各乡村学校将继续以 “温暖教育” 为纽带,凝聚多方合力,共筑乡村教育生态链,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黄小林 通讯员 冯雨)

责任编辑:孙林馨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