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与古诗碰撞,七中育才华兴分校精彩亮相全国展示活动

发布时间:2025-04-01来源: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华兴分校 作者:江蕾 通讯员 胡迪 杨丽 李杨浏览量:2874

2025年3月28日,国家第六届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论坛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教学交流展示活动在北京市丰台区第十八中学拉开序幕。

20250331_223231_197.jpg

本次现场展示的32节课例,从全国推送的412节课例中遴选出来,其中,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华兴分校语文组伍永勤老师的献课为四川省唯一的1节初中展示课。本课生动诠释了学校作为基础教育AI融合的先行者,始终坚持“古典为体、科技为翼”的创新实践,其背后记录着育才华兴人迎接AI、拥抱AI,步步探索的脚印。

20250331_223231_199.jpg

智启诗心:AI赋能探新程

2025年伊始,人工智能的春风吹开教育的一池碧水,育才华兴全面开展AI+教育的实践研究。

学校语文教研组伍永勤老师以诗为媒、以智为器,在《古诗苑漫步》的综合性学习单元中,依托DeepSeek大数据模型,从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捕捉到“月”这一高频意象,基于此设计了“分门别类辑古诗”项目式学习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建“小诗助教”智能体,指导学生发布AI指令生成诗集插图等形式,拓宽了课堂的广度,扩展了学生思维,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养大大提升。

精雕细琢:AI助力炼诗韵

作为传统古诗词与现代AI技术融合的尝试者,伍永勤老师的教学设计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推翻与重来。

如何让AI成为课堂的辅助者而非主导者?如何让追求意境留白的诗词与追求数据精准的AI相得益彰?如何让学生辩证看待新兴技术与传统文化边界?伍永勤老师与全校语文老师一起齐心协力,在一遍遍研讨与磨课中不断调整修改,不断探索AI技术赋能教学的新路径。

20250331_223231_204.jpg

诗意绽放:师生共绘明月图

2025年3月28日上午,伍永勤老师与北京十八中的学生共同呈现了一堂精彩的AI赋能语文教学创新实践课。

20250331_223231_206.jpg

课上,伍永勤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诗歌鉴赏的常见角度,结合评价量表以及AI助教,比较学生原作与AI修改稿。在对比中既提升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AI配插图将抽象意境具象化,进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审美创造能力。最后由学生为诗集命名,让文化浸润入情入心。

20250331_223231_210.jpg

点评反思:专家指导明方向

课后,专家高度肯定了教龄不足两年的伍老师所呈现出的良好素质与创新的勇气。首先,选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其次,课时设计与实施处处体现创新意识。第三,实现人机互动,人机共学,人机共生。第四,评价量表促进了思维提升。最后,运用智慧纸笔将思维可视化,提升教学精准性。

20250331_223231_211.jpg

伍永勤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思考,技术赋能传统文化教育既要注重“形式创新”,更要坚守“育人本质”。唯有精准把握科技与人文的融合点,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素养生长的沃土。

说课环节后,评课专家为未来AI赋能教学指明了方向。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乐进军副主任指出:“教师要敢于拥抱技术,创新技术,而非被动地等、靠、要”。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数字教育研究室王盈主任指出:“通过AI赋能教学,实现创新人才的基础培养,即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并积极进行创新实践”。

本次亮相北京的AI+教学现场展示课,彰显着育才华兴“技术为用、育人为本”的探索智慧。AI赋能的不仅是教学手段的升级,更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深层解构。教育者利用AI助力教学,更要引导学生辨析技术解析与主体学习的边界,让学生在键盘敲击声中,仍能听见“小时不识月”的童真吟诵。(江蕾 通讯员 胡迪 杨丽 李杨)

责任编辑:易鑫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