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 物理“增加一本书” 高考大纲修订被指有悖原则

发布时间:2016-10-13来源:南方都市报 中青报 作者:网站编辑浏览量:1873

1.jpg

原则:三年早知道

    2014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强调,加强高考改革的风险评估,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提前公布高考改革方案。

变化:增加一本书

    九门学科中除了英语、政治考试内容不变外,其他七门学科的考试内容都有所调整。物理考试的范围更是“增加一本书”。

理由:非重大决策

    在近3年的高考改革实践中,“三年早知道”原则其实并未得到完全落实。学者称,政府教育部门和考试部门的理由是属于“微调”,并非“重大”教育决策。

    距离高考还有8个月,一纸通知给部分学生和老师带来了新的焦虑。

    10月8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根据这份《通知》,九门学科中除了英语、政治考试内容不变外,其他七门学科的考试内容都有所调整。物理考试的范围更是“增加一本书”,超出课程标准要求。有教研员质疑大纲内容“说变就变”,与高考改革“三年早知道”的原则相悖。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往年多在年末的11、12月份或次年初发布。今年10月发布,时间有所提前。

    根据《通知》,英语大纲没有变化,语文、数学、物理等8个科目有所调整。例如,语文大纲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取消修订前二选一的选考模式;数学则增加了数学文化的要求,在现行考试大纲三个选考模块中删去“几何证明选讲”。

    值得注意的是,物理的必考内容变化较大。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4个选考模块分别为选修2-2、3-3、3-4和3-5,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选修2-2的内容,将选修3-5的内容列为必考。

    教育部考试中心称,这一调整“顺应了课程标准修订的趋势”。有分析认为,选修3-5中涉及了原子物理、动量和动能问题,与当下国家科技发展的热点相符,更有利于高校人才选拔,但考试范围“增加一本书”,复习量和难度都有所增加。

质疑1

选修选考变成必考

物理调整为何超出课程标准要求?

    “在保证考试大纲总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巩固考试内容改革成果,确保高考内容改革的顺利推进。”《通知》对2017年高考大纲修订的基本原则作出如上表述。

    不过,有专业人士对《通知》提出质疑。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教研培训部副主任、物理教研员战青指出,《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里有明确规定,模块3-5是选修和选考内容。新的高考大纲却将其改为必考,超出了课标要求,对于未选修3-5模块的学生不公平。

    据悉,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记者查阅发现,模块3-5在课标中确为选修,主要包括碰撞与动量守恒、原子结构、原子核及波粒二象性的相关内容。

    按照课标的表述,报考高等学校的学生,考试内容应包含共同必修课程物理1、物理2,以及部分选修模块。选修模块考试内容的选择,应根据报考学校的类别与专业的需要确定。

质疑2

“二选一”变成必考

阅读量增加就能带来能力提高?

    按照修订后的大纲,语文考试的阅读量增加,以往可以二选一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都将作为必考内容。加上原来必考的现代文阅读,2017年的考生要做三篇阅读。

    据悉,一篇2000字的文章,阅读加答题的时间约在15~20分钟。一位从事高三教育十多年的语文老师说,如果其他题量不变,语文答题的时间会更紧张,学生精读比较难,可能影响他们真实水平的发挥。

为何要进行这样的修订?

    《通知》里有简单的解释: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

    但前述语文老师认为,现在学生的学习量太大,不是单纯的量大就有利于能力的提高。

现实视角

调整影响复习安排

但不影响考试公平

    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教研培训部副主任、物理教研员战青提出,教育部在距离高考8个月的时间节点上变更考试内容,使广大考生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不符合高考改革“三年早知道”的原则。其他多位教师也对记者表示,大纲的调整有些突然。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在当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强调,加强高考改革的风险评估,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提前公布高考改革方案。

    为保证教育政策的连续性,减少教育政策变动对考生和考生家庭的影响,我国在出台重大教育政策时,都坚持“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比如,减少高考加分,是2011年年底公布,2014年执行;上海和浙江在2014年宣布新高考方案,在2017年实施。这是对受教育者权利的尊重,因为任何政策的调整、变化,都会带来一定的利益调整,这需要考生和家长提前做准备。

    在近三年的高考改革实践中,这一原则其实并未得到完全落实。

    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一些调整没有做到“三年早知道”,政府教育部门和考试部门的理由是属于“微调”,并非“重大”教育决策,“高考影响千家万户,再‘微小’的调整也会影响到考生。”

    部分师生则选择冷静应对。有教师说,大纲调整对复习时间和安排有影响,但大家面临的都是同样的变化和难度,就考试公平性而言问题不大。另有专家表示,调整内容在全部考试中占比有限,考生不必过于恐慌。

    根据《通知》,大纲是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专家修订、审定的。征求意见的过程是怎样的?为何在临考8个月时发布,且部分内容超出课程标准要求?记者就相关问题向教育部询问,截至发稿尚未获得回复。

责任编辑:刘翰彦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