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德美际学校被称为“进来就没有学生学不好”的班,底气何在?
发布时间:2022-04-10来源:成都市新都区巴德美际学校 作者:江蕾浏览量:5064
班风好、学风好、品格好、成绩好,平均进步30分+,高分段学生占比提升40%+,这些你听起来难以置信的数据,是成都市新都区巴德美际学校高一二班进校后一学期交出的成绩单。 管当下也忧未来 老师们都“像爹一样” 陈波是巴德美际学校高一、二班的班主任,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在其他老师眼中,盛传着两句话:“跟着陈老师,想学不好语文都难!”“如果你跟着陈老师学语文都不能提高,那就真是你自己的原因了。” 在班级管理上,陈老师像父亲一般关心着孩子,他几乎每天都会问学生三个问题:“你今天吃好了吗?”“你今天问问题了吗?”“你的言行符合一个优秀班集体的标准了吗?” 这其实是陈老师原创的“三问教育”。朴实真挚的追问,每字每句都是对学生的爱,“因为健康成长最重要,所以我会关心孩子们有没有吃饱吃好;鼓励孩子们问问题,是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最后一个问题便是希望每个孩子都能以优秀班级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短短相处了一学期的时间,高一二班的孩子已经有了让陈老师出乎意料的表现——现在孩子们的自主管理和团结观念很强,跑操几乎没有一个孩子请假掉队;学生生病会有同学主动热心送到医务室;自习课都能做到自主管理,“劳动教育课上分配美际农场种植任务后,孩子们都主动认领事务,有的带种子,有的播种,很快就完成了分工。”陈老师说。 管管吃喝,抓抓学习,就可以称得上“像爹一样的班主任”吗? 当然不是!未来孩子们能够升入什么样的大学,才是陈老师关注的重点,于是他在理想和感恩教育上下足了功夫。在班上设立红榜,从多个方面去分类表彰,“我就是要找到孩子们的优点,放大孩子的优点,给他们建立信心,再树立理想。” 就这样,你争我赶,在班上蔚然成风。 关于理想教育,陈老师心里还有一张“蓝图”,想要为全班学生打造一个“孩子们心中的大学”系列活动,每周都让一位孩子来分享自己的目标大学、分享这所大学里的名人伟人,他说:“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目标更明确,找到榜样的力量。” 伙伴互助、师徒结对 同学们导师之外还有“小老师” 在高一二班,还有很多“小老师”。 为了让全班学习整体进步,同学们开启了伙伴互助、师徒结对的活动,让班上的尖子生团队,定向帮助潜能学生,并且以进步分数为标准进行互相竞争。在师徒结对中,徒弟每天都会向师傅问一个学习上的问题,师傅两天须主动帮助徒弟一次,师徒每周开展一次学业、学法探讨,指导徒弟达到目标分数,便自动解除师徒关系。 同时,为了让尖子生更优,陈老师还会每周组织定期开会,交流学生的学科学习情况、阶段目标以及关注学生情绪。 陈老师说:“让学生互相帮助,其实是换种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尖子生如果讲明白了,那才是真的学懂了;潜能学生也可以在同学那里,得到不同的思维模式……” 当然,在学生前进的路上,老师们也在同步发力。 不同的学科有哪些学习技巧?应该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老师们还给同学们专门开设了学法指导课。数学学科唐老师还创新设计了“一课一题”项目,每节课轮流让学生上台讲一道题,而这些题目都是孩子们需要掌握的重难点和易错点。 此外,不超过28人的小班教学,优势也异常凸显,课堂练习面批面改。每个学生还有自己的专属导师,每周都会进行一次一对一交谈,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生涯指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每两周至少与家长沟通一次学生情况。 学生的团结互助,老师的倾情付出,让高一二班有了一个特质:来了,就没有学不好的学生。 你争我赶的标兵们 用成绩征服老师和家长 渐渐地,“标兵班”是老师们给高一二班的一个别称。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埋头苦干读死书,课堂死气沉沉,作为巴德美际学校“标兵担当”的高一二班,没有这幅景象,同学们课下活泼跳跃,课上安静又踊跃,你争我赶、学习竞争的“硝烟”四处弥漫,短短一学期的时间便带来了让老师和家长惊人的成长和变化。 一向胆小的同学,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坚持每天向老师问三个问题,性格和成绩都得到了双丰收;学期中途转入的偏科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影响下,假期里坚持每天复习、练习、请教老师,数学成绩从原来的偏科不及格,到现在稳定一百分以上。 通过高一上学期的努力,高一二班全班高分段学生占比提升超过40%。 在陈老师的教育追求里,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他还有更多更高的目标,也在鼓励学生:“你们具备了优秀班级的特质,但还不是优秀班级。”(江蕾) |
责任编辑:杨庆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