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上海研学旅行走进巴金故居等地

发布时间:2018-05-11来源:四川教育新闻网 作者:赖波 通讯员 冯惠琳浏览量:3051

5月8日上午,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上海研学队伍来到此次研学的第二站——位于上海市武康路的巴金故居。

在这栋花园洋房里,巴金先生写出了被海内外思想界、知识界、文学界公认为“说真话的大书”:《创作回忆录》《往事与随想》《长夜》《一双美丽的眼睛》等译作及小说。这里交织着巴金先生后半生的悲欢,是万千读者心中的文学圣地。

清晨,薄雾散尽,上海滩诗意优雅地拉开了一天的帷幕,东小的孩子们迎着朝霞,带着满心的崇敬走进了巴金故居。作为巴金小学的孩子,面对巴金爷爷的故居时,那份亲切感油然而生。孩子们进入园内静静等待,并骄傲的向讲解员阿姨介绍巴金小学和自己眼里的巴金爷爷。

孩子们去到巴金爷爷的餐厅,巴金爷爷休息的卧室,最后到了巴金爷爷的书房,临窗的书桌上有一本翻开的厚厚的书,一缕微风钻进来吹动了书页,似乎是爷爷颤巍巍的手翻动着书页,孩子们静静地凝望着,仿佛那满头银发,慈眉善目的爷爷就在眼前。孩子们缓缓前行,感受着故居中的点点滴滴,感受着爷爷生前那些动人的过往。

从小洋楼出来,孩子们汇聚在花园里,在美术老师朱舜娴的带领下,运用手中的彩色卡纸,将自己眼中的巴金故居进行了剪贴制作。艺术的创作与表达是情感触发的瞬间激情的呈现,黑、红、白色的卡纸,浓厚热烈,亦如当时孩子们跨越时空,触摸巴金爷爷曾经的岁月后心中难以抑制的澎湃,一幅幅美丽的作品,是孩子们对于巴老的敬意,也是对于巴金故居最美好的祝愿。

短暂休息过后,研学队伍走进文人墨客聚集的武康路,感受老上海特有的文化内涵,体会悠长历史的沧桑。古色古香的瓦房交接着阔气华丽的大宅,白色水泥的墙和青苔铺就的石板路,一切都回到了充满魅力的老上海,多了一丝妩媚、气质。一栋栋宅院讲述着一段段故事,孩子们去倾听它与上海的秘密,去嗅探它独特的味道,痴迷恍惚的沉浸在这上海老街……

不知不觉间,位于五原路的张乐平故居呈现在研学队伍眼前。张乐平先生被誉为“三毛之父”,其创作的三毛形象影响了几代读者,名扬海内外。走进张乐平故居,一股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院门后是一条不长的小巷,巷壁上印着三毛的故事,从流浪、从军,到新生的美好生活,让大家仿佛又回到了半个世纪前十里洋场的旧上海。

孩子们走进住宅二楼张乐平的书房,看到陈旧的书桌上摆放着他使用过的笔墨纸砚,书橱里陈列了张乐平各个时期的漫画集版本以及生前所藏图书,墙上还挂着张乐平的遗像。这些有形的物件让张乐平先生的创作心路变得可触可感,而他对艺术的精诚追求更是留给孩子们的无形的精神财富。平凡生活的深切感受,普通民众的坦诚相知、笔腕春秋、笔耕不辍、方寸丹青、镌刻永恒。张乐平先生不朽,三毛人物永生。

上海世博会博物馆是此次研学孩子们最期待的目的地之一。其完善的功能、丰富的藏品、先进的展陈技术、优质的服务和广泛的交流,使博物馆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及上海市的文化地标之一。

初见世博馆,孩子们感叹于场馆建筑的奇特与巧妙。身处规模宏大的展厅,孩子们对眼前的每一幕都充满了好奇。从世博会的起源,到上海举办世博会,再到展望未来的世博会,八个常设展厅里都留下了孩子们驻足观赏、讨论交流的身影。他们惊喜地说道:“没想到世博馆里还藏了这么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影像资料和文化遗产。”

除了静态的图片、展品外,多媒体互动设施则更加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实际操作后,孩子们有了更加深切的感受体验。世博馆内浓厚的文化气息,让孩子们了解了更多的人文历史与现代发明创新,深深地启发着孩子们对未来地球家园的思考。

带着满满的收获,孩子们沉沉睡去。等待他们的将是全新一天的旅程。伴着上海的朝霞,大家再出发。(赖波 通讯员 冯惠琳)

责任编辑:四川教育新闻网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