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附小“星光好老师”刘艳宁:以智启思,以行践知
发布时间:2025-11-03来源:成都大学附属小学 作者:赖波 通讯员 钟芽 刘艳宁浏览量:1997
在小学数学教育的沃土上,成都大学附属小学的刘艳宁老师始终以“思维培养”为核心锚点,将技术赋能、教研创新与生活实践紧密交织,在三尺讲台间搭建起一座充满趣味与挑战的“思维成长阶梯”,让孩子们在数学世界里敢想、会思、善用,一步步点亮探索未知的星光。
科技融合,打造高效思维课堂 “抽象的数学知识,要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这是刘艳宁对技术赋能教学的核心理解。她总能将枯燥的公式、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在区级展示课《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上,刘艳宁在课堂设计中融合了HiTeach智慧教室系统,通过计时、小组评价、平板推送等功能实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引导学生通过任务驱动和互动探究理解几何概念,课堂互动效率显著提升。
研思共进,筑牢思维培养根基 作为教学路上的“研究者”,刘艳宁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她始终以教研为笔,在实践中书写成长——主持微课题《启思课程之小学低段“智力七巧板”主题活动设计与实践》时,她反复打磨活动方案,从七巧板的拼搭技巧到主题创意的引导,每一个环节都贴合低段学生的思维特点,最终凭借“让孩子在玩中练思维”的创新设计,斩获区级一等奖。
在教研组专题教研活动中,她曾以《3 的倍数特征》为题分享说课设计,从“学情分析—目标拆解—活动设计—思维进阶”四个维度展开,既深入剖析学生在“2、5的倍数特征”学习中形成的“仅关注个位数字”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从“表面观察”转向“本质分析”。这份兼具逻辑性与创新性的说课设计,不仅引发教研组内关于“如何突破数论教学中的思维难点”的深度讨论,更让老师们收获了“以学情为基、以思维为脉”的教学设计思路。
因材施教,呵护思维个性成长 “每个孩子的思维都是独一无二的花朵,需要耐心浇灌。”刘艳宁始终践行“教学相长”的理念,用分层引导、个性化支持,让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在公开课《比例的应用》中,通过分层任务设计与精准引导,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能在比例知识的探索中收获成长,在教学中设计借助生活中的“物物互换”情景,让学生经历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发现数量间存在的比例关系,从而建立比例方程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课堂上,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精准指导,面对计算较慢的学生,她会耐心引导。正是这样因材施教的设计与引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敢表达、会思考,让不同个性的思维都能绽放独特光芒。
让数学思维在多元实践中“活”起来 “数学不是藏在课本里的符号,而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金钥匙’。” 刘艳宁始终坚信,只有让知识走出课堂、融入多样实践,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她精心设计户外探索、手工创作、趣味挑战等多元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动脑、互动中,感受数学的魅力,让思维在真实场景中不断进阶。 趣味手工:让图形“动”起来 在“数学课”上,刘艳宁总能带来惊喜:她教学生玩转《之乎“折”也》,通过折叠隐藏白色区域形成红黑正方形,并融入猜成语、算24点等游戏,学生非常喜欢;她还设计了“轴对称T恤创作”活动,让孩子们在白色T恤上勾勒轴对称图案——先确定对称轴位置,再用画笔同步绘制两侧对称的花朵、动物、几何图形等,创作时要时刻注意“两侧图案的形状、大小、距离完全对称”,完成后孩子们穿着自己设计的T恤展示分享,在实践中深化了对轴对称性质的理解,还收获了专属的创意成果。
创意挑战:用思维“搭”出精彩 刘艳宁经常组织“魔方教学”和“牙签桥设计”等创意活动。教魔方时,她不只是传授口诀,更会拆解“魔方每一面的色块分布规律”,让学生理解“如何通过数学逻辑还原魔方”,同时鼓励大家分享不同的解题思路。而“牙签桥设计”则是团队协作的考验,孩子们用牙签和胶水搭建桥梁,从设计图纸到计算材料用量,再到测试桥梁承重能力,全程都离不开数学思维的支撑。当看到自己搭建的牙签桥成功托起好几本作业本时,孩子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
“刘老师的课,能把难懂的数学变有趣!”“跟着刘老师学数学,我觉得自己像个‘思维小侦探’!”孩子们的话语朴素却真诚,这是对刘艳宁教学工作的最高褒奖。她用创新为笔、以坚守为墨,在思维型学科实践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用智慧与爱心浇灌每一颗“思维种子”,让它们在教育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为照亮未来的璀璨星光。(赖波 通讯员 钟芽 刘艳宁) |
| 责任编辑:祝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