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中学附小聚焦核心素养,共研“好课”标准
发布时间:2025-11-03来源: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 作者:李林 通讯员 张婷 谭丽娟 昔潇浏览量:2535
2025年10月28日,由北师大版(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新世纪小学数学成都工作室主办,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高新区王晓明-周波名师工作室承办的“什么是一节好课”主题研讨活动在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玉林中学附小)顺利举行。活动邀请了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分册主编、天津市特级教师朱育红,成都市幼小教育研究所所长张碧荣,四川省特级教师、新世纪小学数学成都工作室主持专家谢定兰,成都市特级教师、新世纪小学数学成都工作室顾问刘庆华,四川省特级教师、成都市金牛区政府督学杨薪意等专家莅临指导。同时,还有北京名校长研修班成员、新世纪小学数学成都工作室核心成员、成都市内市外兄弟学校以及区域1+N联盟校的老师们约150余人,共同参与此次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深入贯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精神,全面落实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通过搭建高水平的专业交流平台,组织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共同围绕“什么是一节好课”这一核心议题,就其内涵特征、评价标准及实践路径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研讨与智慧碰撞。活动致力于促进教师对“好课”理念的深刻理解,推动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的有效转化,助力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校长樊祥出席活动并致欢迎辞。活动由玉林中学附属小学数学教研组长肖雪梅老师主持。
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的王彦茗老师与三年级五班的孩子一起呈现了研究课《认识小数》,扎实的教学设计点亮了课堂。
来自成都同辉国际学校的胡燕妮老师与一年级三班的孩子们一起带来《挖红薯》一课,用精准的引导推动学生深度思考。
两节课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研讨“好课”标准提供了生动范例。 课例展示后,在学术主持周波老师的组织下,两位执教教师围绕“我心目中的好课标准”进行教学设计阐述与教学反思。
王彦茗依托教研组设计的“什么是一节好课”观课量表具体内容展开说课,同时针对课堂教学设计与磨课体验进行分享,就“充分放手”与“教学效率”之间如何平衡,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学生的探究需要思考、表达,展示环节更是需要充分讨论,如何在“尊重学习节奏”与“完成教学任务”之间找到更多的平衡点?胡燕妮老师结合团队对课的理解与磨课中的经历,分享本课的设计意图及最后呈现的效果。
与会专家以两节课为切入点,就“核心素养视野下一节好课的内涵与标准”展开深度议课与专业点评。 刘庆华老师指出两节课例都涉及符号意识这一核心素养。在《挖红薯》这一课中需体现“=”连接的深刻含义,它表示左右两边相等,不仅是结果相等还有左右关系相等。杨薪意老师提到“情境+问题串”要把情境用足、用生动。注重语言规范和听课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可采用数形结合等策略。朱育红老师提出教学应从老师牵着走改为学生推着老师走。张碧荣老师回顾认可,肯定发言。
现场思维激荡、观点交织,逐步凝聚“好课”评价维度与实践路径的共识。 午间休息时,各位专家依然保持着高度的研讨热情,围绕刘坚教授提出的“一节好课”标准,张碧荣老师与在场专家展开了深入而富有建设性的交流。研讨现场思想碰撞活跃,观点交融充分,在轻松而不失严谨的氛围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好课”内涵的理解与共识。
下午的专题引领环节中,朱育红老师就《新教材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思考及教学建议》开展专题讲座,针对一线教师在使用新教材中遇到的典型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教学建议,助力教师提升教学设计能力与课堂实施水平。
朱育红老师的讲座分为四个大的板块:一是如何用好“情境+问题串”,二是教与学的新样态,三是“什么是一节好课”,四是课例分享——三年级下册“相等的周长”。
在随后的互动交流中,谢定兰等专家围绕核心素养视野下一节好课建设策略,进一步阐释了核心素养落地的“好课”建设路径建议,为在场所有小学数学教师答疑解惑。
针对新教材中《旗杆有多高》一课实践操作中的困惑,杨薪意引导教师们深入思考该课程设置在三年级的意义。 活动期间还举行了新增基地校授牌仪式,既对小学数学教育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更为学校搭建了与顶尖专家、同行交流合作的平台。未来,玉林中学附小将依托此平台,深化数学教材与教学改革,探索高效教学模式,为培养具有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不懈努力。
本次“什么是一节好课”主题研讨活动,不仅为成都市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高质量的学习交流平台,更是一次推动课堂教学深度转型的有力实践。活动启发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持续反思、勇于创新,真正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每一节课中,滋养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李林 通讯员 张婷 谭丽娟 昔潇) |
| 责任编辑:张馨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