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热爱,去探索!仁里小学教师跨学科谱写“诗与乐的美妙交响”

发布时间:2025-11-03来源:崇州市仁里小学校 作者:黄小林 通讯员 陈庆雪浏览量:1909

崇州市仁里小学校是一所倡导在“创造里思考”、在“好奇里探索”的学校,教育者的脚步从未停歇。当老师们选择跨出熟悉的领域,勇敢“试一试”将语文的深刻与音乐的灵动相融合,她们正以最本真的教育者姿态,直面未知的挑战——这不仅仅是在跨学科融合领域的尝试,更诠释了什么是永远心怀学生、永远敢于探索的教育精神。

缘起

跨学科融合·双师课堂

一切,始于那场跨学科融合教研会带来的思想激荡。语文教研组长罗瑶和综合教研组长崔迁,在参加了草堂小学的跨学科培训后,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新学期一开始,她们主动向学校提出:“我们想试一试,一起上一堂跨学科融合的课。”

这个大胆的设想,立刻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在仁里小学正推进“学科融合”与“双师课堂”的教学改革背景下,这样源自教师内生动力的尝试,正是学校最希望看到的。

罗瑶和崔迁迅速行动起来。她们要解决的第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让古诗的文字之美与音乐的旋律之美,在孩子们心中真正相遇,而不是简单的拼接?

研磨

N+1的化学反应

理想的课堂,源于现实的打磨。背后是长达一个月的反复推敲,每周二的固定教研,成了两个教研组共同的“攻关”时间。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第三次试讲后,因环节割裂,她们毅然推倒重来,最终找到破局点:以诗歌情感贯穿始终,让音乐成为理解的注脚。当语文的深度与音乐的温度找到了这个共同的支点,真正的融合开始了。

现场

诗与乐的美妙交响

悠扬的琴声缓缓响起,这堂备受期待的《梅花》课正式开始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种花最喜欢在寒冷的冬天开放吗?”随着一张傲雪寒梅的图片在屏幕上展开,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分享着自己的发现。崔迁轻抚古琴,《梅花》的旋律在教室里流淌。课堂最动人的时刻出现在“梅园吟诵”环节。在两位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分成小组进行创作展示。这一刻,诗歌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音乐也不再只是抽象的旋律,它们共同化作了一场可感可知的审美体验。

专家指点

崇州市科研教研员王洋评价道:“《梅花》这一课例,以‘梅花’意象为纽带,实现了语文与音乐从内容关联到素养共育的深度融合。其‘主题·双线·情境’的教学模式,通过诗乐互文、角色体验等环节,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完成了从知识理解、情感共情到精神认同的升华,生动诠释了跨学科教学在培育学生审美情趣、坚韧品格与文化自信方面的成效”。

20251102_210557_010.jpg

崇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明湖小学副校长彭艳霞认为这堂课,既没有脱离国家基础型课程,也没有脱离跨学科的主体学科,体现了课堂的本真。根基锚定在国家课程对古诗文教学的核心要求上,音乐元素的引入,巧妙地“催化”了学生对诗歌意境的共情。同时她希望跨学科融合在仁里小学的沃土中更深地扎根、更广地蔓延。

20251102_210557_011.jpg

崇州市音乐教研员石伟利指出:“这堂课展现了双学科协同育人不是简单的‘拼盘’,而是基于共同育人目标的‘重构’,为我们探索跨学科‘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参考”。

20251102_210557_012.jpg

崇州市仁里小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马志对整个活动进行了总结发言:“这堂课的价值远超一堂精彩的公开课。两位老师展现出的,是一种最难能可贵的‘内生力’,这种源于内在热情的探索,正是学校创新文化最宝贵的‘源头活水’。因此,学校不仅要为这样的探索鼓掌,更要为之搭建舞台。我们大力鼓励并嘉奖这种‘自我探索’的精神,在仁里小学,改革的先行者永远不会孤单。希望这堂《梅花》课,能成为一粒火种,点燃更多老师心中的探索之火,最终形成一片创新实践的蓬勃星火。”

20251102_210557_013.jpg

暗香

课堂创新的涟漪效应

这堂课,如同一石入水,在观摩教师中激起了广泛的共鸣与思考。来自多所学校的同行们不约而同地给予了认可。

王场小学的易洪群老师感慨,这节课让她看到了学科融合的无限可能,坚定了自己“在这条路上不断学习”的决心。街子学校的杨骞鹏老师与第二实验小学的赵志豪老师则从实践层面肯定了其范例价值,为理解“诗魂”提供了可操作、可感知的教学路径。而本校的陈思宇与杨星月老师,则认为这堂课“不仅让大家读懂了梅花,更读懂了每一位教育者对课堂的热爱与坚守”。

这或许正是教育最美的姿态。它始于一次勇敢的“试一试”,成于一个团队的“撑一把”,最终指向的,是让创新的星星之火,燃成照亮更多课堂的燎原之光。(黄小林 通讯员 陈庆雪)

责任编辑:祝佳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