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拍摄到首映,成都十六幼总园“小小电影人”为成长献礼
发布时间:2025-10-16来源: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总园 作者:江蕾 通讯员 唐梦琦 郭康佳 邓泓键浏览量:2074
初夏的蝉鸣声声,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总园(以下简称:成都十六幼总园)大四班的“毕业倒计时”牌翻过新页。面对即将到来的告别,孩子们满怀不舍。为了珍藏这份美好,有人说要留下手工作品,有人说要录下想说的话,还有人提议拍下老师的笑容……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他们惊喜地发现,“拍视频”能同时留住声音与画面。由此,一段用镜头珍藏时光的旅程开始了。 充分准备 我们是电影主创人 当“拍视频”的想法得到大家一致认可后,孩子们兴奋地讨论着要拍些什么。老师提到,“有一种电影叫‘微电影’,它时间不长,却能够把我们的想法和回忆都拍出来,像真正的电影一样有完整的故事。”老师的话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小小电影主创人们正式开启探索之旅。 微电影是什么? “微电影”既有条理又充满创意,能够记录下珍贵的毕业时光。那么,微电影究竟是什么呢?有的认为是“自己拍的短电影”,有的提出“角色少、时间短”,还有的联想到手机上常见的短视频……随后,孩子们一起查证,最终了解了微电影的定义。 设计我们的微电影 通过观看微电影视频,孩子们进一步归纳出微电影包含电影名称、故事、场景、音乐等元素,拍摄过程涉及导演、演员、摄像师等工作人员。基于这些认识,他们开始自主设计微电影,并逐一解决拍摄所需的各个要素。 取个名字 构思内容 设计方案 拍摄工具 拍摄分工 拍摄顺序 通过亲手策划、拍摄,孩子们从被动的记录对象转变为主动的时光记录者,不仅将告别转化为积极的情感珍藏,将抽象任务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分镜头脚本,实现了思维的可视化,更在实践中锻炼了统筹规划、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为面向未来积淀能力储备。 实践探索 小小电影人的成长 从设计走向实践,孩子们真正化身“小小电影人”,在亲身体验前台表演、幕后掌镜和剪辑的过程中迎接挑战、解决问题,虽然充满波折,却也一路惊喜。 一波三折的拍摄之旅 拍摄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孩子们体验着导演、摄影师、演员等角色,从初次尝试的慌乱,到逐渐掌握技巧、默契配合,在真实问题中不断调整策略,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成长。 镜头初探,发现问题 再战片场,迎接新挑战 团队协作,完美杀青 孩子们通过回放发现“画面太晃”“人越来越小”等实际问题,对跟焦、防抖等专业概念有了初步感知。这个过程中,教师将技术难题转化为探索任务,引导幼儿在一次次的实践操作和反思回顾中总结经验、协商共进,最终完成了拍摄任务。 工程浩大的剪辑工作 拍摄大功告成,孩子们将拍摄的视频片段汇集起来,当看到黑板上列出的四百多个视频时,大家都惊呆了:“这么多片段,要怎么变成一部电影呢?” 筛选片段 尝试剪辑 添加音乐 从镜头拍摄到声音呈现,不管是取舍片段、还是选择音乐,每一个决定都源自孩子们的思考与共识,使得他们真正成为了故事的讲述者。只要教师敢于放手、适时支持,孩子就能在真实问题中展现出惊人的学习力和创造力。 深情首映 邀请生命中重要的人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送你一朵石榴花》这部微电影终于大功告成!这部独属于大四班孩子的微电影,上映前也必须有点仪式感,于是,孩子们开始谋划一场首映礼。 筹备:献给“你”的精心准备 如此重要的首映礼,小朋友们想邀请谁来呢?答案是:家人、老师与同伴,一个都不能少!他们认为,像电影票一样精美的邀请函才配得上这场盛会。于是,他们设计并亲手绘制了邀请函,一张邀请函都是独一无二的! 紧接着,他们组成了“小小信使团”,有的将邀请函亲手送到园长老师、行政老师、或其他班级老师手中;有的庄重地邀请门卫叔叔;而给爸爸妈妈的那一份,则小心翼翼地带回家交到他们手里…… 为了让首映礼充满仪式感,孩子们分工合作,将音体室装扮成梦幻的“石榴影城”。 绽放:闪光灯下的小小主角 首映礼当天,石榴园音体室化身为真正的“星光影城”。孩子们身着最漂亮的园服,脸上洋溢着混合着紧张与兴奋的光彩,他们不再是普通的幼儿园小朋友,而是这场盛会真正的主人。 回响:爱与感动的余音 首映礼的结束,恰恰是爱与感动的开始,温暖的余波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持续荡漾。 这场首映礼,从提出想法,到自主策划、实施方案,孩子们展现出惊人的专注、坚持、创造等品质,《送你一朵石榴花》是孩子们送给自己、送给幼儿园、送给最喜欢的人的礼物。作品是他们对三年时光的温情告别,而过程则是他们用行动书写的成长宣言。 这朵永不凋零的“石榴花”,会永远盛开在大家的记忆里,时刻提醒老师教育的初心与美好。这份美好,就藏在这些看似“不完美”却充满生命力的镜头里,在每一个被倾听、被尊重、被点燃的童年里。愿大家都能保有这份发现与支持的智慧,和孩子们一起,创作出更多动人的成长故事!(江蕾 通讯员 唐梦琦 郭康佳 邓泓键) |
责任编辑:祝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