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绽放蓝外,缘起“跨界教师”陈亮的十年挚爱

发布时间:2019-12-17来源:成都蓝港外国语小学 作者:赖波浏览量:3478

距离12月21日,“第十七届四川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普及组)决赛”,还剩4天。四川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已办赛17年,今年,千挑万选把决赛地点放在今年新开校的成都蓝港外国语小学(以下简称:蓝外小学)。

一是因为蓝外小学的设施配备一应俱全,舍得为学生“壕”。

1.jpg

决赛举办地——蓝港外国语小学,干净爽朗

2.jpg

蓝外耗资三十余万打造的机器人教室,一应俱全

3.jpg

蓝外学生在课堂上组装的机器人,耗费万元人民币

二是因为蓝外小学教师陈亮。因为他对机器人教育的热爱,感动了四川省科学协会。

4.jpg

12月9日,来到蓝外小学,见到四川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的负责人——陈亮。他一米八的高个,质朴的微笑。简短的谈话后,便感受到了什么叫做相由心生——踏实质朴,来源于他的心境。

“机器人爸爸”陈亮——一手玩转数十万元器材,让孩子们尽情动手去创造

5.jpg

在蓝外小学,这间耗资三十余万的机器人教室里,陈亮正在给4年级的孩子们上课。陈亮是这里的“馆主”,教室里大大小小的器材设备都归他管。“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我们会教他们简单的操纵,更多是体验式学习。而到了4、5年级,孩子们会从画图纸开始,设计机器人然后制作,整个过程老师指导、协助,尽可能多的都交给孩子们自己完成。”

很多人看到上面的这些器材和成品,应该认为这不过是一些铁条和螺丝帽组建成的简易机器。

“我们看到的这款机器,需要一个控制器、再根据比赛要求配备相应数量的马达、控制器,按照学生的设计和比赛所有达成的效果匹配钢条。”

这些器材价格都不便宜:一组控制器5000人民币,一块马达450人民币(一个机器至少需要4个),钢条100人民币一根。“每一个参赛机器人的制作成本都是上万元,这些器材设备学校全部出,学生不用掏一份钱。”

孩子怎么设计,陈亮就会指导孩子们完成属于他们的天马行空的“机器人”。这一年,学校不惜万元成本,给予学生最“硬核”的支持,其实,想要支持的是关于孩子最纯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大奖承包者”——年年获四川省一等奖、5次省冠军、一次亚洲锦标赛冠军

2009年至今陈亮连续十年获得四川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VEX机器人项目小学组一等奖,其中五次获得冠军。06,09,10,11,13,16,19七次代表四川省参加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六次获得一等奖,其中三次获得总冠军。

2011年,代表中国参加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以小学身份参加中学组竞赛,获得联赛总冠军,并被授予赛会最佳设计奖。

2013年,代表中国参加VEX机器人亚洲锦标赛,获得程序挑战赛总冠军。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疑惑,这不过是一个信息技术课老师。

10.jpg

2015年陈亮获“四川省青少年机器人创新实践活动专家委员会专家”聘书

11.jpg

2007年赴韩国参加第一届VEX机器人亚洲锦标赛

12.jpg

2008年赴新加坡参加第二届VEX机器人亚洲锦标赛

13.jpg

2011年美国奥兰多参加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

其实,在10年前陈亮只不过是一位“兼职”信息技术课老师,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对他而言,实属不易。

背后的故事:“跨界体育人”——因为热爱,十年转型;因为热爱,铸就传奇

14.jpg

最近,四川姑娘“李子柒”爆红网络,她在YouTube上的粉丝735万,超过了BBC。一个普通的乡村女子,为什么可以得到海内外网友们的如此“厚爱”?央视评论说:“她的成功,源于对生活、家乡、文化的热爱。”有人说,没有热爱就成不了李子柒,同样没有热爱也读不懂李子柒。

陈亮的故事算不上传奇,但足以让人感动。

15.jpg

“2003年,我从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毕业,到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分校当体育老师。”陈亮回忆,每到周末,四川省科协的团队就会到学校踢球,作为学校的体育老师也就和科协逐渐熟络了。

2004年,学校期望开设机器人课,但信息技术教师非常紧缺,见他平日在与科协的工作人员踢球,便把这个教学任务交给了这个踏实的“门外汉”。

“机器人”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相当的少见,成都很多小学的信息技术课还只是在教学生WORD、POWERPOINT、EXCEL等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

16.jpg

两年时间,每周要上18节体育课,还外加要参与信息技术课和机器人比赛,陈亮奔波在操场与机房之间。有空就去专研、学习,不断充电让自己赶快入行。学校每年也会安排出去培训,但毕竟以前不是这个行当的,所以这条路走起来非常吃力。

2006年,陈亮与学校另一位教师一同代表四川省拿到全国第一个金牌。获得国家级金牌背后的付出,可想而知。但当时陈亮一直被看做是“做体育的机器人爱好者,项目副手”,并没有得到更多的认可。

必须给娃娃一个交代!亚洲锦标赛压身,他不“帮”别人,是“救赎”自己

2008年下半年,陈亮的“机器人”之路出现转机。分量之重!他带学生们参加第一个vex赛事就是亚洲锦标赛。

18.jpg

“在新加坡,孩子们都非常给力,但是因为我之前的学习、领悟不够,机器人做的不好,导致比赛成绩也一般。最后,我们没有进到决赛。”

真正的激发,不是成功,而是无缘决赛——陈亮内心非常愧疚,“学校第一次把如此‘大咖位’的比赛交到手上,孩子们第一次远渡他国,最后却成绩平平——我欠学校、孩子们一个交代,我必须做好。”

从那时,陈亮开始意识到,他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心里感觉我是体育老师在帮助别人完成教学,必须用成绩来“救赎”自己、成就学生!”

18.jpg

2019年5月陈亮在四川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担任项目裁判长

从那次比赛以后,他真正觉醒了,每天熬更守夜的去研究、去琢磨。2009年,开始陈亮从一位“兼职”信息技术课教师,变成一位“正儿八经”的专职信息技术课教师。

10年蓄力,他带的团队年年四川省一等奖、5次省冠军、一次亚洲锦标赛冠军,陈亮的成功不是偶然,因为热爱,他必然脱颖而出。

“梦想加班人”:工作到深夜,欠自家孩子太多

距离第十七届四川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普及组)决赛,还剩4天,蓝外小学的老师们都特别忙,尤其是陈亮。家住新南门,同为老师的老婆早晨也走得很早,6岁的孩子就一直“寄放”在婆婆家,夫妻俩完全没时间照顾。为了筹备比赛,他基本没有在11点之前回家,学生们9点过以后就回家了,孩子们离开之后他会再继续给孩子们改机器,直到深夜。“最近,我都在忙比赛,陪孩子的时间就更少了,上个星期我都没有看到他。平时就比较忙,这段时间我们需要组织比赛、参加比赛花费的时间就更多。”

19.jpg

从体育老师的“体能”教学,到机器人老师的“智能”考验,相较普通教师,陈亮喜爱这种比赛与竞技的快感。或许,就是体育人的精神赋予了参与机器人比赛的百折不挠。这十年,不能说,机器人好,还是体育好,但德、智、体、美、劳的“五育并重”都需要有人去执行。“而作为教师,我想的就是要给孩子以教学的成果。我想未来我的孩子长大,也会理解现在不能时刻的陪伴左右。作为新学校,我们的老师都是这样的状态与愿望。所以,并不是我一个人加班。”

20.jpg

“我也很乐意,看着孩子们笑了,制作出各式各样的机器人。他们那劲头,简直就是我最好的安心剂。”

蓝外小学,在经费、人员、设施配备上全力支持,给了陈亮,也给了孩子们足够的创作空间,才让我们看见今天的成绩。(赖波)

责任编辑:范雨洁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