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通材实验学校开展“诵国学经典 做文明学子”朗诵活动
发布时间:2018-12-05来源:四川教育新闻网 作者:赖波 通讯员 潘燕浏览量:3130
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开展诵读国学经典的活动,既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能传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简阳通材实验学校始终致力于“育通材文明学子,增强文化自信”这一目标,并于2018年12月3日在学术厅开展了“诵国学经典,做文明学子”的朗诵活动。 思念如一杯茶,时而弥漫着浓烈,时而洋溢着清香。不论是《次北固山下》的淡淡羁旅之忧愁,还是《夜雨寄北》中虚实结合下浓浓的哀伤与祈盼,亦或是《江南逢李龟年》中暮春相遇的庆幸与慨叹,在一班孩子们的口中,都无不散发着思念的芬芳。 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闪烁着智慧之光。“愿替众生病,稽首礼维摩”, 二班的孩子们用《纪念白求恩》与《水调歌头(梁启超)》为大家充分诠释了人生宽广的胸怀与意义。 以我眼观外物,外物皆着我的色彩,正如曹操观沧海的博大,正如明月相伴下一片冰心的纯粹,正如仗剑天涯的喜悦与思念。三班孩子通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深刻诠释爱国主义情谊。 无独有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思图报国,即使“僵卧孤村”,亦要“夜阑卧听风吹雨”,为报国恩“戍轮台”。然而凄凉幽怨的芦笛在崇高与悲壮中唤醒征人绵绵不绝的乡愁,何日共赏故园菊已是勉强之请求。只怕“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四班孩子有“待从头,收拾河山,朝天阙”的鼓励。 五班的孩子们在声声芦笛的呼唤中,体悟征人的愁思。然而好似这想念的愁思使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与欣慰却在繁花飘零的暮春,更有遥遥相思,不知君归何时,把话剪烛。五班孩子通过朗诵诸葛亮《诫外甥书》表明立志做人的重要性,在抑扬顿挫中彰显传统家训的魅力。 虽说“枯藤老树昏鸦”无不诱发漂泊之人的缱绻深情,但更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迈诗情。六班孩子在《潼关》中感受到生命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一场相逢便已经胜却世间无数,七班孩子踏着相逢的脚步,跟着朱自清先生去寻找春天的美好,寻找生活与生命的蓬勃力量。一段《春》的节选,让大家彷佛已经跨越寒冬,与春相拥。英国诗人雪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孩子们强烈渴望春天的到来,便朗诵着《沁园春·雪》领略北国风光,体会毛泽东的大胸襟、大情怀、大气概。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八班的孩子深谙此理,铿锵有力的告诫与劝勉是他们君子之行的见证。一首《囚歌》,让所有师生更加明白自由、尊严以及永恒的存在与价值。 诵读经典,让经典永传。21初的孩子们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因为理解,所以深刻,也更加懂得珍惜。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根基,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文化立世,文化兴邦。”坚定文化自信,诵读国学经典,做通材文明学子,让传承历久弥新,让创新持久发力!(简阳通材实验学校) |
责任编辑:姚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