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一中:聚焦IPT疗法,共探人际和谐

发布时间:2025-10-14来源:乐山一中 作者:谢邹珊 赵益 吴婷浏览量:2450

为深入学习人际关系治疗(IPT)的理论精髓与实践技巧,提升人际问题干预能力,近日,乐山一中心理教研组全体成员继续开展第二期IPT人际关系治疗小组读书分享会。

谢邹珊老师就书籍《青少年人际心理治疗》中的中期阶段和巩固阶段进行了梳理和分享。

人际关系治疗的中期阶段包括“复杂性哀伤”“人际冲突”“角色转换”“人际隔阂”四个部分,书中清晰地描绘了IPT-A(青少年人际心理治疗)中期复杂性哀伤的治疗路径,为IPT学习者提供了方向。

库伯勒-罗斯认为人在经历哀伤和丧失时会经历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和接受几个阶段。汤金用两个圆的大小变化的哀伤模型表明丧失并不一定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但它可以被纳入其中。IPT提倡用创造性活动(如:绘画、写作、拼贴、缝制、编织等等)来探索、处理和交流丧失。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冲突曲线”“冲突解决方式”“冲突图”等操作性极强的的人际关系治疗的具体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重要指南。

无标题.png

赵益老师就书籍《人际心理治疗指南(更新扩增版)》进行了分享。她从悲伤、角色冲突、角色转换、人际缺陷四大问题领域阐述了IPT中间阶段的核心任务与治疗策略,梳理了IPT“回顾与连接—设定议程—探索联结情绪—沟通分析—问题解决—总结与实验”的动态治疗流程,并讲解了IPT“鼓励情感表达”“角色扮演”“决策分析”等技术。赵老师谈到在人际关系治疗中,治疗师的角色是积极的、支持的、合作的,可以帮助来访者建立此时此刻情绪与人际交往的联系。

在IPT最后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的分享中,赵老师认为IPT的最后阶段远不止是“说再见”,而是一个主动的、结构化的赋能过程,目的是帮助来访者回顾成果、处理分离、巩固技能、展望未来,最终实现“授人以渔”的根本目标。

研讨环节,心理组老师们着重就悲伤/哀悼问题领域展开分享与讨论,就人际关系疗法运用于学生个体辅导、团体活动的初步思路进行了头脑风暴。

此次读书会不仅深化了心理教研组对IPT疗法的专业理解,更推动了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的转化。未来,心理教研组将持续开展此类专业研讨活动,不断提升团队专业素养,为学生、教师、家长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支持。

责任编辑:李芮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