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一中:以项目为驱动,重构课堂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5-04-15来源:乐山一中 作者:通讯员 浏览量:2881
为实现多维育人目标,深入践行“学为中心”教育理念,培育新时代技术创新人才,乐山一中通用技术备课组于近期正式启动本年度课程改革专项行动。通过系统性重构国家课程体系,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PBL项目式学习课程群,着力打造“技术赋能、知行合一”的新型育人模式。 【顶层设计破局】构建“三维一体“课程新样态 粟丽萍老师引领团队对通用技术课程展开全面重构,打破传统教材框架桎梏,聚焦当下教育需求与学生认知规律,构建出贯穿高一高二螺旋上升式的教学架构。 年级贯通,构建融合体系:本次课程重构将打破传统章节界限,实现年级贯通,围绕“需求分析→方案构思→模型制作→测试优化→迭代升级”的完整设计链条展开,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构建融合体系:开发“基础模块(必修)+拓展模块(选修)+实践模块(校本)”的立体结构,并将物理力学、生物生态等学科知识融入技术设计。 内容革新,创新教学模式:项目教学过程中,将新增《新能源车牌设计》、《智能驾驶系统》《灾害应急装备开发》等多个前沿项目,淘汰陈旧案例70%,并将采用“项目式学习(PBL)”模式,采用“五维驱动策略”——以社会问题(如碳中和)、生活场景(如生态环境)、跨学科融合(如智驾系统)、学生兴趣(如3D打印)、未来需求(如AI应用)为项目设计导向,以项目实践承载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身边真实情境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技术原理,并在实践中适时回归教材知识点,实现“做中学、学中思”的闭环。 数字孪生赋能:引入三维建模、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构建从概念设计到实体制作的完整技术链。 【实践场域焕新】创设双轨并行的育人路径 基于SWOT学情分析,备课组推出两大特色项目集群,分别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技术能力分层设计。 生态友好型《校园动物智慧居所》建设项目,主备人为余婧、周艳梅、粟丽萍,融合仿生学原理与智能传感技术;开展结构承重测试与美学优化设计;建立校园微生态系统监测平台。该项目活动不仅旨在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更着眼于生态校园建设行动计划,助力校园生态平衡,提升校园环境质量,营造和谐美好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起生态环保意识。 航空航天启蒙《纸飞机进化论》工程,主备人为李波、刘屹、吴述平,设置无动力、弹力、电动力三级进阶体系;运用相关软件进行气动外形仿真分析;组织校园飞行竞技与空气动力学研讨。通过该项目,让学生在试飞迭代中理解技术规范与安全责任;采用三维建模软件绘制航模结构图,实现从草图到数字化设计的跨越,体会从简单构思到复杂制作的创新乐趣。 【协同创新机制】打造教师发展共同体 备课组长周艳梅提到本次项目式校本教学实践课程,实施“主备人+学科顾问+技术支持”的“三维联动”教研模式,融合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开展集体教研,分项目构建研修共同体,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校本教研资源包。 【技术赋能教育】孕育科技创新基因 乐山一中通用技术备课组以“重构课堂生态、培养未来创造者”为目标,通过教材革新、模式创新、跨学科融合三大突破,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搭建“做中学、学中悟”的新型学习模式,让学生们首次体验从问题到实践、从图纸到实物的完整技术转化过程。这种跨越多个学科、大项目的学习方式,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实践创新的大门,也对全面育人有积极作用。 乐山一中通用技术学科正朝着“培养未来问题解决者“的目标稳步迈进,正如备课组长周艳梅所言:“当学生能用3D打印技术构建生态鸟窝,用动力飞机体验力学,他们收获的不仅是技能,更是改变世界的力量。” |
责任编辑:李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