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川县实验初级中学“登飞来峰”专辑
发布时间:2025-11-16来源:沐川县实验初级中学 作者:刘海燕浏览量:2332
这一周,读了十一位老师的读书笔记,心里很有感触。老师们看的书各不相同,思考的方向也不一样,但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一种真诚,以及对工作、对生活的认真反思。我把这些零散的感想汇集起来,算是对这一周精神之旅的一个小结。 (一)关于坚守:在不容易的日子里点亮自己 读万暮霜老师写《长夜难明》的感想,心情是有些沉重的。书里检察官江阳的故事,让人看到坚持正义是多么艰难,有时甚至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这恰恰反衬出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是多么珍贵。这让我想到,我们做老师的,工作中也会遇到很多无奈和挫败,比如学生的反复、家长的误解、改革的压力。江阳就像一面镜子,提醒我们,教育也是一场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我们未必能立刻看到成果,但只要心里那盏追求美好的灯不灭,总能一点一点地照亮周围。 杨东鑫老师读《许三观卖血记》,同样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的坚守。许三观不懂什么大道理,只知道"血能换钱,钱能救人",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自己的家庭。这种在苦难中依然不放弃的责任感,恰恰是生活中最动人的力量。 肖阳老师读《给教师的建议》,也提到了类似的点。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抽象的学生”,就是在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教育越来越讲究效率和分数的今天,能始终记住这一点,并愿意去了解每一个具体的孩子,本身就是一种不容易的坚守。 (二)关于理解: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牟川老师读《解码青春期》的体会,对我启发很大。书里说的“别较劲”三个字,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很难。我们大人总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一旦他们不符合,就容易着急上火。但牟老师悟出来了,教育不是一场谁说服谁的辩论,而是一次心灵的“摆渡”。我们要做的,不是拿着鞭子在后面赶,而是陪着他们,帮他们看清方向,稳稳地走向对岸。 黄清滟老师读赫塔·米勒的作品,虽然觉得有些地方难懂,但她抓住了“爱就在脚下和头上,是天天要面对的周围的一切”这句话。这让我想到,对学生的爱,也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大道理,就体现在每天的耐心倾听、一次真诚的鼓励、一个信任的眼神里。 万芹老师从《追风筝的人》里看到,教育不仅要教孩子做好事,更要教他们做错事后如何面对和改正。允许孩子不完美,并引导他们从错误中站起来,这比单纯要求他们考高分更重要。 (三)关于生活:在平凡中发现意义 几位老师的笔记,都透着一股浓浓的生活气息。王淋颖老师笔下的《鸽子哨》,让我仿佛听到了老北京胡同里的哨音,看到了普通老百姓在柴米油盐中的坚韧和乐观。这提醒我们,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学生的成长也离不开对平凡生活的体验和热爱。 吕智有老师读《我与地坛》,感触最深的是史铁生那种“饿了就吃,困了就睡”的平常心。作为老师,我们常常被各种任务推着走,焦虑、疲惫是常事。史铁生的智慧告诉我们,要学会在忙碌中找到平衡,珍惜身边的人和当下的时光,别给自己硬扛那些没必要的苦。工作要努力,但生活也要好好过。 周渝森老师对《到处都是路》的思考很有意思。他说,“到处都是路”有时恰恰意味着迷失。这很像我们现在的状态,选择太多,反而不知道该怎么选。但他的结论是积极的:重要的不是选哪条路,而是培养自己“无论走上哪条路,都能活出意义”的能力。这句话给了我们很大的安慰和力量。 黄秀英老师读《城南旧事》,让我们看到了成长的真谛——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告别的过程。我们要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聚散离合。 (四)关于眼界:从历史和文化中寻找智慧 刘伟老师读《后汉书》,分析了光武帝刘秀的成功。他不仅有运气,更有接住运气的能力和仁厚的性格。这告诉我们,无论是管理班级还是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和品德永远是根本。懂一点历史,能让我们看问题更通透,更懂得什么是长远之道。 总的来看,这一周的阅读,让我感觉收获很大。老师们通过读书,不仅在提升自己,更是在为教育工作积蓄力量。书本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理解了更复杂的人性,也学会了更包容地看待问题。 教育的工作是繁琐的,但精神世界不能荒芜。读书,就是给这片园地浇水施肥。它不能立刻解决所有问题,但它能给我们提供思路、安慰和勇气。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都能继续保持阅读的习惯,在书本中汲取力量,在思考中继续前行,把更好的自己带给学生,带给课堂。 |
| 责任编辑:李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