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惩戒,“度”在哪里?

发布时间:2019-10-09来源:蒲公英评论网 作者:吕建浏览量:3330

教学中遇到不服管教的“熊孩子”怎么办?广东拟立法规定,允许教师“罚站罚跑”。日前,《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草案)》提交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初审,其中规定,对于违规学生,任课教师可以采取“责令站立、慢跑等与其年龄和身心健康相适应的教育措施”。此事再次引发舆论对于教师惩戒权的讨论。

对“熊孩子”进行适度惩戒,渐已形成共识。今年7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提及,相关部门将针对教师惩戒权制定实施细则。7月9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进一步表示,将抓紧修订教师法有关规定,明晰教师教育惩戒权的行使。对当前的“不敢管”现状,广大教师多有怨言,希望戒尺回归,家长们也对适度惩戒表示谨慎欢迎。

但是,围绕惩戒的尺度问题却一直争论不休:惩戒轻了,起不到作用;惩戒重了,就有可能涉嫌体罚;越界惩戒还会催生一些“狼老师”“熊老师”,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适度惩戒可以有,但如何把握惩戒的度,教师拿捏不准。适度惩戒,度在哪里?笔者认为,把握教育属性,从心出发,找到惩戒的度是完全可能的。

首先,要保持惩戒的教育属性。也就是说,教师实施的惩戒行为应从教育出发,而不是走到教育的侧面甚至反面,更不能跟社会惩戒、家庭惩戒混为一谈。

既是教育惩戒,还要有一定的教育意味。魏书生老师就曾用过“罚”唱歌的方法惩戒犯错误的学生。同时,教育惩戒不能一“惩”了之,还要注意惩戒前后的教育元素搭配,让包括惩戒在内的所有教育元素和谐发声,发出“好声音”,使“熊孩子”心服口服。

其次,教师实施惩戒行为,要先回答好“惩戒之问”。有“狼”“熊”特征的教师往往容易惩戒过度,为此,教师先要做好素养能力准备。

在去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两个大计”高度概括了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讲话,回答了新时代教育工作“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具体到教育惩戒行为,教师要先回答好“为了谁、为了什么、为谁惩戒”的“惩戒之问”,避免“为分数、为自己、为家长,就是不为孩子成长”的错误惩戒行为发生。同时,教师还要弄清“我是谁”,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为适度惩戒行为做好素养能力准备。如此,惩戒才可能不会“任性撒欢”、跑偏走斜。

再次,组织研制适用惩戒行为的目录、方式方法目录。问题导向是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强化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倒逼的方法,找到“过河”的“船”或“桥”。解决适度惩戒的问题,关键在于“度”的不清楚、不明白、不好把握,不妨组织资深教师、家长中的教育明白人以及妇联、未成年人保护组织人士、法律界人士等,研制适用惩戒行为目录及方式方法目录,供教师参考使用。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目录不能是学校的“霸王条款”,一定是家校都认可的“明白账”,必要时可提请地方人大审议通过。

最后,要为保护学生身心健康、教师依法行使教育惩戒做好视频记录。一方面,可以给教师的惩戒行为戴上“紧箍咒”,最大限度避免失度惩戒行为发生,保护学生身心不受伤害;另一方面,也可在因惩戒造成家校纠纷时,有理有据保护教师权益。

责任编辑:四川教育新闻网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