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能被教学“标准件”桎梏

发布时间:2019-09-11来源:蒲公英评论网 作者:周建国浏览量:2262

当下,名师教学视频、课堂实录、一课一练、一周一测等文本和网络资源应有尽有,它们犹如一根根“拐杖”,帮助教师行稳致远,故被称为教学“标准件”。

但这些“标准件”只是教学的技术和工具,教师应先独立思考和研究,再利用它们打开教学思路。可是,不少教师却经常“复制粘贴,以车代步”: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直接播放特级教师教学视频,有的索性把在线课程“翻转”进课堂,有的照本宣科名师教案,有的干脆用集体备课稿忽悠学生……至于初、高中考试学科下发的讲义、考试试题以及所谓的标准答案等,均来自于教学资源库里的“标准件”。

有人戏说,当下教师和学生的唯一区别就是,“教师手头有答案,学生手里没有答案”。这种说法可能过于夸张,但不少教师的确没有做题习惯,也的确不会仔细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和出考题。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不少学校还有硬性教学工作量,使得教师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时间、体力和精力,不少教师依赖教学“标准件”提高效率,但也因此逐渐变为了弱势教师。

改变这种现状,学校要转变思想抓落实。既要坚决淡化应试教育,给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又要以校本研修为载体,以制度考核为抓手,以教学视频、名师课堂以及一周一测等“标准件”为研修的课题和课程,鼓励教师学习反思,批判质疑,汲取精华,弥补短板,并内化为自己的资源;要切实抓好集体备课活动,力求每次活动都有磨课、磨题的主题,要求教师轮流担当活动主讲人或主持人,事前要独立备好课、命好题,然后交流、碰撞,争鸣探讨,寻求教学方法的最优解。

当然,这些教学“标准件”都是优秀教师的劳动成果,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由于教学对象和内容的不同,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内容不能简单复制,而是要活学活用。这些“标准件”的使用尤其要结合教学实际,一边借鉴他人思想和经验,一边自己磨课、磨题,选题、编题和命题,要注重知识的覆盖面:既面向全体又要照顾到中下游学生,适量又精准分层;既书面又多元,以书本练习为主,以课外练习为辅;还要倾听学生心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精练习、巧考试”。

解题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能力,也是了解教学的“捷径”。只有亲自做过,才能了解和掌握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所以,教师不但要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还要提高作业和试题的批改质量,收集作业和考试中的错题,分析犯错原因,及时反馈,跟进教学。

教学“标准件”固然值得学习和借鉴,但不能完全复制,教师应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将自己的教学方案、作业和考试命题等,对标、对表教学“标准件”,提炼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产品”,不断走向“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前沿。

责任编辑:四川教育新闻网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