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丹心化雨露 滋润桃李细无声 ——江北实小教师赴雷波支教
发布时间:2018-06-12来源:四川教育新闻网 作者:朱建浏览量:1950
6月5日早上天刚刚蒙蒙亮,一行3人乘坐从宜宾开往雷波的班车一路颠簸,沿着崎岖逶迤的山路缓慢前行。山势险峻是一行人没有估计到的,坐在车上都不敢从车窗往下看。翻越一座座高山后终于到了雷波县城,而此刻已经是中午11点钟。刚下车,帕哈乡中心校杨主任已开车在路口迎接,早听说凉山人民热情好客,确实如此。匆匆找了家旅馆放下行李就直奔雷波支教第一站——帕哈乡中心校。一行人沿着一条狭窄的水泥路刚走到校门口,便看到了一张张活泼可爱的笑脸孩子们敬礼,一行人路途的疲劳瞬间褪去了。该校位于凉山州雷波县城对面的山腰上,距离县城只有五六公里,学校的交通条件在当地不算闭塞,环境比较艰苦,条件较差,教育教学水平也不高。 下午,一行人听了帕哈乡中心校谭琴老师上的《威尼斯的小艇》和韩智星老师上的《图形的运动》两课,并进行了评课交流。一行人感受到了这儿的老师们对工作充满热情,也感觉到这儿的孩子是那么天真可爱,更多感觉到的这儿的孩子与城市孩子的差别太大。 6月6日上午,朱建和朱代贤老师分别为彝族孩子上了六年级语文《句子专项复习》和四年级数学《图形的运动》示范课。接着朱建老师在学校会议室作了《“三案”编制与使用》的专题讲座,特别是导学案的编制,让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给学校老师触动较大。 6月7日上午,一行人一行坐了2个半小时的车来到本次支教的第二站——莫红中心校。这是一所大山顶上的学校,全校8名教师,学生190多人,师生全是彝族人,教学成绩很差,语数平均分只有30分左右,排在全县倒数第一。一行人只好及时调整了原来准备好的教学内容,降低难度,提前与师生沟通交流,于当天下午上了两堂适合于他们的简单的课。 在莫红中心校支教期间一行人感受很深:大山上没通网之前,老师们的业余生活除了看电视就是弹吉它,仅此而已。同样是老师,为什么他们能坚守?同样是学生,为什么他们能坚持?那里的孩子没有新书包新文具,没有父母的接送,自己独立上学放学,最远的要步行3个多小时山路才能到学校!那里的校园没有宜宾的漂亮,多数是一两幢简陋的教学楼坐落在大山脚下;教室里没有地砖,没有电风扇,没有电视机,更没有电脑等多媒体教学器材,没有专业的音乐室,美术室和体育室,有的仅是一块黑板和几支粉笔,办学条件极其简陋。学校规模小,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很多学科也没有专业的老师,多数是一个老师兼任多门学科教学,这样的环境使这些农村里的孩子不能像城市孩子一样在专业的教室里接受专业的学习。他们只能依靠老师用彝族语将汉语翻译加比划着听课;在课外,这些的孩子更没条件像城市学生那样到电影院看电影,到博物馆参观,这些对于他们来说是美丽的梦。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孩子们都有着一颗纯朴、顽强、积极上进的心。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一行人了解到,他们的父母一大早就要下田耕作,孩子们必须早早起床打好水,做好早餐然后独自去上学。他们热爱自己的老师和学校,他们会主动向老师问好,会主动弯下腰捡起每一片纸屑,他们很珍惜学习的机会。教室里没有风扇,他们一早到学校就打开所有窗户,把所有桌椅摆得整整齐齐,但上课时全神贯注那股认真劲儿让师生们都淡忘了那炎炎夏日总会散发出来的酸溜溜的汗水味。虽然他们没有专门的活动室,没有足够的体育器材,但他们依然很开心的三五成群唱着属于他们的歌,玩着自创自娱的游戏,一切就那么简单,快乐。他们没有条件享受空调房里的大屏幕电影,但可以在凉风习习的夏夜搬凳子坐在学校操场看露天电影,没有条件到公园野炊,但可以到农田里挖红薯,这一切的一切,都很纯、很真。 短短的雷波支教生活,让一行人收获颇多。孩子们的淳朴、善良让人感动!雷波人的热情好客让人感动!老师们的工作热情、敬业的精神更让人感动!它就像一面镜子,将激励着这些生活在大城市的教师们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站稳三尺讲台,托起明天的太阳!(朱建) |
责任编辑:王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