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孩子,大概每个父母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孩子的成长倾注了我们太多的心血与爱,当然孩子也带给了我们数不清的欢乐。孩子们一天天在成长,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如今的小小儿童,他们的变化带给我们一个个的惊喜。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我们为人父母的成长过程,我们在父母这个学堂里也在不停地学习和进步,真不知道是我们教会了孩子还是孩子教会了我们?
作为家长不能仅仅关心孩子的智力开发,学习成绩的好坏。我认为,家长家教应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社会道德;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即家庭教育。作为家长只要做好家庭教育就是对老师工作的支持。
我的儿子快7岁,他不是很出色,但也有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孩子发展比较全面,有一定的独立自主的能力;有一定的责任心和爱心,能体谅、尊重父母,与小朋友和睦相处,有较强的交际能力。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如粗心、做事情慢,好分心等。
儿子上一年级不到一个月,就有一个同班同学的家长在班级微信群里这样说道:赵泓森小朋友,请把巫向阳的天蓝色水彩笔还给他,你说拿来看一下,就说是你的,就没有还给他了。我不是在乎一只笔,只是正在教育孩子,不是自己的东西一定不要。我当时就蒙了,感觉晴天霹雳。我没有直接问儿子,而是先想好怎样回复那位家长。一年级的小朋友,分辨能力还不清楚,觉得像自己的就是自己的,再说我也 了解自己的孩子,他也不会乱拿别人的东西。经过这件事后,我告知儿子:自己的东西一定要收拾好,辨别自己的东西还要看商标,因为有些东西长得太像了,要确定清楚了,才能说是自己的;如果不能确定,可以请老师帮忙。
儿子喜欢听故事看书。当他牙牙学语时,我们就给他听故事;慢慢地又买一些图文并茂的识字书籍,他专心致志地看着图片,跟着我们识字。从两岁左右,每当他要睡觉时,我就要给他讲故事,如果不讲,他就不睡觉。记得有一天晚上,因为去逛了超市,回家已经过了睡觉的时间,我就让他洗漱睡觉了。他怎么也睡不着,当我推开门时,只听见他说了一声:“妈,我要听故事,要不然我睡不着。”我拿起书,才给他讲了两分钟,他已经睡着了。现在,他能自己读故事书了。每当看到他津津有味地读起书来,我心里是无比的甜。希望书会成为他的良师益友。
在家庭教育方面,我们还要慢慢探索,为自己的孩子找到最合适的教育方法。
推荐书目:
《捕捉儿童敏感期》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救救孩子,还是救救你自己》
推荐理解:
《捕捉儿童敏感期》
这本书吸引我的是书名,还不是作者孙瑞雪其人。这本书严格的说是由孙瑞雪编著,而不是由她写的。 这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通俗易懂,孙瑞雪老师针对每个不同案例都作了点评,她认为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 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钥匙,引领我们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它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期而至。成长中的儿童有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但很多父母、老师都不太了解,一直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他们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自闭症的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因此,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在这本书中,有大量孩子敏感期的照片:从口的敏感期到手的敏感期,再到空间敏感期、人际敏感期等,使我一下子对敏感期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全书的述说对儿童种种发展都充满了由衷的赞叹和崇拜,言语中充满了爱和包容,尤其对儿童某些"恶劣"的行为和言语的冲撞,都能那么宽大的包容和理解。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不用按章节来读,因为都是由案例加分析组成,没有很强的连贯性,可以从任何一个章节进入来阅读,所以适合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来读。总的来说,这本书看起来轻松,但要吃透其中的观点则需要靠个人的悟性。
《救救孩子,还是救救你自已》
这本书是针对现代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整本书借孩子与大人和家长与孩子教育的话题,运用佛学智慧,论述了孩子的问题即家长的问题,家长内心好了,不但孩子好了,外面世界的问题也好了。最后还提出:孩子是老子,孩子是佛陀,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作者在每一小节的开头,多以向读者提问和反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观点,例如:“你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小孩的问题也就越多。小孩是一个有问题的小孩,真是这样吗?没有你的恐惧,没有你的压制或判断,他是一个很难教育的小孩,这是真的吗?问一问你自己。天下有大人和小孩的分别吗?如何判断你是大人他是小孩?判断一个人是大人或小孩并不是从体型和年龄上,圣人判断大人与小孩的标准和你不同。在圣人的眼里,人类在没有觉悟之前都是小孩,不存在大人。”
另外,作者的许多观点让我不得不让我相信,他所说的才是真的,扪心自问,确实如此。其中这些观点都是蕴含佛学的智慧,让人读完有开悟的感觉。例如:A、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树根也有问题。家长们常常“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自己的问题在孩子身上的“开花”。孩子是你的投射银幕,当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问题,那是你自己问题的外在投射。B、教育小孩,要注意他里面的空。知识教育是一种有的教育,智慧教育是一种空的教育。记住保留给你的小孩更多的空,而不是有,请重视智慧教育胜过知识教育。C、原来的宇宙是没有问题的,那是一个无问题的宇宙。如果你在宇宙中发现了问题,那问题一定是“心”的,而且只能是你自己的心。当心不向宇宙投射问题,宇宙怎会生出自己的问题?如果你处在一个问题重重的世界,那么,反诸向内,去探究你的心。问题一定出现在那里,是投影仪出问题了。D、教育是一种自醒,是一种人类的自醒,一种你的自醒。在完成自身生命圆满之途上,孩子及其教育是一座桥。踩着这座桥,你回到了你自己。孩子是你的投射之物,教育是你的投射手段。在实现孩子的圆满之中,你必圆满你自己。同样的道理,你在圆满自身的过程中,你的小孩也必圆满。外在世界是内在世界的结果,内在世界给予外在世界它美好的能量。E、让小孩迅速变得像“大人”,是一件好事吗?看看我们成年人的生活吧,我们比孩子有更多的苦恼。让孩子们尽早变得像我们一样,意味着在让他们尽早地品尝和我们一样的生命苦恼。家长们怕自己的孩子如果头脑里不装有足够的现代知识、概念和技能,将来会被社会淘汰或不能适应,你确定真会那样吗?你能够预见很多年以后你的孩子以及社会的状况?那分明是你自己当前恐惧心的反应,你只不过是在利用孩子使你自己变得有"安全感"一点罢了。在无知之中,你把孩子变成了获取自己安全感的工具。F、事实上每个小孩都是老子,是社会和你带离了他。你觉得一个老子不能适应社会,你担心他的适应能力,因此你在千方百计地改造他,你把老子变成了你。当你把一个老子破坏掉之后,你杀死一个老子时,你还以为自己有丰功伟绩?你还得意自己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呢?事实上,很多教育者都是老子的杀手,用无知教导有知,把自己的无明当成有明。这是整个存在最愚蠢的事。但那些教育者都很得意,瞧他们有多蠢。
看完了上面的观点,若你对该书有兴趣,可以到书中阅读文字,可以说是人人都能看懂。希望大家不要只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而是更多的用真心去品尝。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这本书是由酷爱艺术的女画家李跃儿撰写的一部关于教育的专著,她在经历了太多传统教育的失败后,大彻大悟:终于从高于孩子的“教育宝座”回到了以平等的生命来看待孩子的成长,开始享受欣赏孩子们创造的多彩世界。这是一部爱育的宣言,居高临下的教育会压抑、束缚甚至扼杀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长,而平等的爱育却能大大发挥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创潜能。作者在书中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入阐述了成人、教育者、老师、父母——不当的教育对孩子身心造成的影响与伤害。
通过读这本书,也让既身为教师也身为母亲的我有了重新的思考,让我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我们应该尊重、理解、支持孩子,而不应该灌输与强制。现在的孩子不缺吃穿,不缺玩具,绝大多数孩子也都能上起学,那么现在的孩子幸福吗?幸福是什么,他们七嘴八舌的告诉我:有的说想星期六、星期天的早晨可以不起床,躺在床上睡懒觉;有的说想真真正正的放个长假去海边玩;有的说可以买很多好吃的在床上吃,不要听到父母的唠叨;有的说老师能不能少留点作业,给我们点自己的时间做些我们自己喜欢的事情——
孩子们向往的幸福丰富多彩、五花八门。但深入的想想,他们说的只不过是自己的真实感受,有些事情确实让他们感觉不自在、不舒服,甚至不幸福了,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呢?社会、教育者、老师、家长——太多因素导致孩子没有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