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荐书)刘公小学李红萍

发布时间:2016-06-17来源:四川教育新闻网 作者:浏览量:539

刘公小学 李红萍老师IMG_2990.JPG

    我出生在一个小山村,家里很穷,但也过得很快乐。只是这样的家境,却使得我小的时候,很少有机会真正的阅读。

    我最早的读物只是上小学低年级时借同学的一些连环画、小人书。对这些书,我如此痴迷,只要有时间,就找个角落开始看。有一天我蹲在教师背面的围墙边看书,上课了竟然忘了进教室,校长先生默不作声地站在我身后,他问我:“你看的什么书?”“《轮椅上的梦》。”我没有回头,随口答道。“哦!是讲张海迪的吧!这书不错,值得看。”他温和地说,“上课了,快进教室。你是块读书的料!加油!”我这才回过神来,赶紧跑回教室。校长先生,没责怪我,我很高兴,而且他最后那两句话分明是对我的鼓励!
    随着识字量的增加,我越来越喜欢读书。用各种方法找书看,妈妈说我连带字的纸片都不放过。一天我和邻居家的女孩玩,发现了她上中学的哥哥的一本没有封面,还缺了页的旧语文书,边拿来翻着读,我觉得虽然有些字不认得,但并不影响理解,那书上的故事真稀奇……她看到了便说:“那有什么好看的,我哥还有故事书呢?”于是,她翻了好几本故事书出来,我如饥似渴地读起这些神奇的书来。从那以后我经常去她家看书,我妈找不到我,就直接去她家,准能逮着我,妈妈总唠叨:“我怕你要成呆子了!”
    上中学后,我在图书室里借了好多书来看。班主任张老师是语文老师,他很喜欢我,上课时同学们都不回答的问题,他总让我来。每当我回答完后,他都会很开心,然后极其夸张地伸出大拇指叫到:“Good! Good!Very good!”教室里会响起不断的掌声。接着张老师就会夸奖我好读书。《红楼梦》就是初二暑假他借给我看的。那个暑假,老停电,我经常点着煤油灯,通宵达旦地看《红楼梦》,妈妈总抱怨:“你在喝煤油啊?才打回来几天又见底了。”虽然有很多词语我当时觉得晦涩难懂,但读到后来黛玉死了,我也哭成了泪人……
    读师范学校时,室友廖倩推荐我看了雪米莉的一系列小说,我觉得那些故事既惊险又刺激,让人欲罢不能。之后我又看了不少杂书,快毕业时,我又借了一本《红楼梦》来看,比中学时,看得懂一些了,也快了许多,但后来我总是疑惑:宝玉金榜题名了,又何苦出家呢?好不遗憾!
    从师范学校到上班后,我一直坚持参加汉语言文学大专和本科的自学考试。为了考试,前后十来年我看了不少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方面的书。我尤其喜欢艾芜和莫泊桑的作品。
    工作以来,为了教好学生,我也看了不少教育教学、班级管理方面的著作,这些书对我的帮助也很大!
 
推荐图书名称:《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卡尔.威特的教育》《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
 
 
推荐理由:
1、《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
   《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是薛瑞萍老师的著作。她1984年毕业于安徽省霍山师范学校。任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至今。她的人生信念:缺乏真诚、理性和趣味的日子是不值得一过的。她的职业观:爱读书、爱学生同样重要。 在《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这本书的自序中,她这样写道:“很累很烦。待坐在电脑的跟前,头常是微胀的。工作是艰辛——往往也是孤独的。可是,于飞尘的间隙也有清风,于喧嚷的中间也有乐声,于荆棘的丛中也有野芳。我是特意捕捉了清风、乐声和野芳,录在这里,专门用于鼓励自己,就算是不定期地给自己献一朵小花吧——真诚美丽的文字,正是心灵开出的花朵。也有沉重和迷惘。但我的文字,往往略掉了疲惫、沮丧和困苦——无涉乎诚实、全面与否,这是我的选择——有意的,我将目光投在了值得的地方。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作者在做班主任工作的时候也有很多的无奈,她曾经这样说过:“‘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在我看来,这句话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一路的。如果是教师之外的人这样说的,那他就是在恶意地欺负人,把教师往绝路上逼;如果教师自己这样说,那他不是幼稚就是自大狂,迟早要碰个头破血流。我曾经属于后一类。那时,我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看薛老师这些话,你能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老师,她说的话就象是邻居唠家常那样真诚自然。对于书中她大胆、直率的言辞,我很钦佩,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胆识、思维的。她能把一件看似简单惯常的事情剖析提头头是道,透过了表象看到了它的内在根源。她有勇气把一些不同与大家都说的话写在纸上,让别人看,虽然多数人心理或许也如她所想。但凭这一点儿,就让人佩服至极。比如,她对“老师象蜡烛、春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些话的评析,一针见血,道出了我们老师的共同心声。之所以造就了她感说真话,敢于抵制一切不利于学生成长和进步的制度。因为薛老师的人生信念就是:缺乏真诚、理性和趣味的日子是不值得过的。教育教学中有了平衡愉悦的心态,正确的定位和良好的策略,才能在饱满热情中,在正确策略中扶植学生向上。
    薛老师在自序中写道,“我是特意捕捉了清风、乐声和野芳,录在这里,专门用于鼓励自己,就算是不定期地给自己献一小朵小花吧——真诚美丽的文字,正是心灵开出的花朵。”又一次阐述了她的人生信念——-真诚。读了全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也是她的真诚,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真诚的老师。
 
2、《卡尔.威特的教育》:
    《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向我们证明了:一个人最终能否有所成就,其天生禀赋并不能起决定性的影响。最主要的还是要看后天的教育:教育得当,普通的孩子也能成长为天才,自然也能成就一番令人瞩目的事业;教育不当,即使是再大的天长也会被毁掉。正是秉承着这一思想理念,卡尔的父亲通过因材施教和独辟蹊径的早期教育方法,把一个出生时看上去有些痴呆的婴儿一步步改造成了天才。
    书中详细的记录了卡尔的父亲,如何在卡尔的成长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科学而又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如用游戏的方式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教孩子学习明辨是非和善恶;教孩子友好真诚的与人相处;尊重平等地与孩子沟通、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教育时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好方法。
    我对书中感触最深的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行为会在最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习惯和性格”。确实,正因为柯兰迪的父亲酗酒、懒惰,柯兰迪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变得贪玩而不思进取,进而发展成一个赌徒。恩特斯的父亲要求儿子守约,可自己却没有做到对孩子的许诺,因此恩斯特也就会认为不守约也就不是什么错事了,而一再地去犯。相反,正是卡尔父亲的循循善诱、言传身教才使卡尔.威特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活泼开朗、健康快乐、学识渊博的奇才。可见父母是孩子的模本,孩子每天都在用最精明的眼神观察着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们模仿着、学习着,往往在你还没有觉察的时候,你的言行举止已经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想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那么做父母的“上梁必须正”,必须以身作则,无论处理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圆满的完成,做好孩子的表率。
    诚然,我们也许无法像卡尔的父亲那样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像个百科全书一样来培养我们的孩子,但教育孩子健康向上的行为习惯,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我们每个父母应不遗余力做到的。让我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懂得感恩图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我最基本的教育理念。
 
3、《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
    这是一个美国绘本作家史沃普在一所小学为三年级学生上作文课的故事,从三年级到四年级和五年级,美国小学五年级是最高年级,然后就升入中学,而一二年级还没开始写作,三年级到五年级就是写作的入门时期。
    打开这本书,马上就让我想起大约十年前,我教一群三年级孩子语文课的情形。和作者一样当年的我也非常非常喜欢我的学生,虽然不是班主任,但是因为教语文,每天都有语文课,所以成天和学生浸泡在一起。老实说,我并不喜欢教那陈旧的教材,可是传统的课堂模式,刻板的要求,让一个小学语文老师能够选择的空间实在很小,尤其是对一个刚开始教语文的新手,更是不敢做太多的尝试。不过我最喜欢的就是教学生写作。
    说到写作,我也看过很多很多关于写作的辅导材料,也听过很多优秀的写作公开课,不过不用看这个教师有多大名气,也不用看这个教师多么受学生的欢迎,一听就知道这个老师是不是真的在教写作。那是一种直觉,只懂得教方法的人并不会教写作,凡是真正理解写作的人,都知道真正的写作最重要的是自由和想象,能够引导学生走进写作的大门的只能是兴趣,所以一个真正懂孩子懂教育懂写作的老师,首先要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是第一位的,吸引学生的兴趣不难,有了兴趣怎么办,一定要让孩子也体验到写作的兴趣和快乐,这是最重要的,很多作文班都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写得好,却不会教出爱写作的孩子。其实当一个孩子喜欢上了写作,如何写得好,其实很简单,真正的写作用不上那么多的方法技巧和辞藻,你看看那些大作家的文章,你看看那些最经典的作品,你肯定找不到复杂的技巧和华丽的辞藻,那些东西和写作无关。
    史沃普老师开篇的故事最精彩,相当于一节优秀的公开课纪实,从这里能看出来作者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教师。这是作者的第一堂课,作者要告诉三年级学生的是“当你不知道该写什么的时候,只管下笔就对了。”什么意思?就是对于刚开始写作的小学生来说,还谈不上技巧,重要的是开始写,重要是写出来,不管对错,重要的是写,是写的勇气。那么写什么呢?什么都可以写,只要你感写,就有无数要写的东西。当然道理并不复杂,重要的是作者很聪明很有办法,让孩子们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让孩子们知道了写作其实很有趣!这真是一个非常非常有趣的故事,看完我甚至都想再次尝试一次!
责任编辑:四川教育新闻网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