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怎么就这么难?

发布时间:2016-08-01来源:文化观察 作者:王耳朵浏览量:1257

    仿佛一种惯性的条件反射,教授不愿为本科生授课的新闻,隔段时间就会出现。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教授、副教授(高级职称教师)更多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任的基本条件。

    有媒体马上就指出,这不是教育部第一次对此的“鼓励”与“强调”。早在2011年,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就曾表示要把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在接下来的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要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固定下来。

    这次新出台的意见,不过是对以往类似规定的重申。教育部门不断的强调,让人不得不反思: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为什么总是这么难?而到底需要怎样的手段,才能让教授重新回到本科生的课堂?

 

让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怎么就这么难?

 

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往往会成为新闻。图为2012年中科院院士、上海交大校长陈杰为本科生上课。

一、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是传统,出于某种原因,传统遭背弃

    从大学的功能和属性而言,其主要任务依旧在于传道授道解惑,更通俗些来说,教学仍是大学诸多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大学老师的本分,还是在于教书育人。所谓“教授”,不“教”不“授”又如何名正言顺?为学生授课,是大学老师无法推卸的职责。而所谓为学生授课,自然包括为本科生授课。

    从大学的发展规律而言,一流的大学必然来源于一流的本科,只有真正提高大学本科教学的质量,才能推动大学整体的发展与提升。尤其是,本科生刚刚进入大学,无论是在科研精神的形成,还是思想修为、性格磨练与人生价值观等方面,都尚未成型,此时必然需要最优质的大学教师来加以引导。教授作为最优秀的大学教师,本身就是本科教学的最合适人选。

    横向来比较,教授甚至大师们为本科生教学,是中国高校的传统所系。譬如在民国时期,譬如在西南联合大学时期,很少有不为本科生授课的教授。纵向来比较,自从欧洲中世纪大学诞生以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规定教授只须给研究生上课即可。而在当今的不少世界一流大学里,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一直坚持为本科生上课。他们之所以如此,不为其他,只是觉得按照规定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并接受大学教学部门和学生的评价,是一种本分。

    反观我国当下高校,不仅年轻教师特别是讲师成为了本科教学的主力军,倘若一个教授坚持为本科生授课,都会成为新闻。在不少学校,甚至不得不采取种种激励教授的方式,显然,这不仅是对大学传统的放弃,也是大学本身的异化与堕落。

二、给不给本科生上课,对教授们的职称评定影响力度有限

    当年轻教师尤其是讲师群体成为了本科教育的主力军。带来的结果,既有讲师与年轻教师们的抱怨,对本科教育的长远发展而言,亦存在着不利之处,此种教学资源的“倒挂”从何而来?

 

让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怎么就这么难?

 

来源:中青报

    倘若来条分缕析,大学教授不愿为本科生上课,至少有着四个方面的成因。第一,教授们太忙。几乎在所有的高校中,教授们都是最忙的群体之一。他们往往是科研项目的牵头人,是科研直接的参与者,因为身兼硕导、博导等身份,他们还有着硕士和博士生的培养任务,一个教授甚至要带上十几个二十个研究生。教授们不是呆在实验里,就是把精力集中在硕士与博士的培养工作上。一个人的精力总是相对有限的,忙碌的教授们自然无暇分身于本科教学。

    第二,高校当下的评价体系存在问题。在同样的评价体系内,一个科研成绩突出的老师和一个专心于本科教学的老师来比较,前者无论是在职称晋升,还是在各种奖项的评定中,都占有明显的优势。后者赢得的往往只是学生的好评,实际所得有限。当授课的数量与质量,在高校的评价体系内所占比例过低,出于“经济人”的心理,教授们甚至副教授们自然都难以对教学真正热心,讲师们不得不成为本科教学的主要力量。

    第三,必须提及的因素是现实利益的诱惑。当下大学中的授课费用太低,让教授、副教授们提不起热情。而在现实中,只要教授们放下清高的心态,任何一次外出讲课的费用,都会远远高于为本科生授课所得。更不用提一些大学教授在外面开公司,或是在某些上市企业兼职,他们所获金额往往令人瞠目结舌。当现实中的利益诱惑无处不在,当教授们“创收”的门路越来越多,本科教学也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当然,这些都是站在教授的角度来分析。事实上,回到高校的具体约束上,于部分大学中,让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更多只是一种倡导,乃至是试点。既然问题一直就在那里,但强力的约束无法形成;既然现实的利益挥之不去;既然评价体系本身就存在着偏颇,教授为本科生授课,难免就成为了一个沸沸扬扬的公共话题。

三、让教授们回到本科生课堂,光是“倡导”远远不够

    由此来对比教育部此次的《意见》,要求教授、副教授(高级职称教师)更多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任的基本条件,这事实上已是一种制度倒逼的构建。可能督促那些曾经“过于忙碌”的高校教授,或者是只专注于硕士博士教育的导师们,沉下身段来,参与到本科教学。

    然而,必须承认的是,这仍然只是一种理想的场景。《意见》的效果仍然相对有效。尤其是对那些已成教授的高校教师,《意见》的约束力就不够。关于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授课,最重要的仍是要构筑某种“自愿”和“主动”的心理,在这方面的制度需要重建。

    譬如,如何在现行的评价体系中,让授课的数量与质量占到较大比例?如何让那些科研成果相对有限但教学成绩良好的教师,也能被顺利晋职与获得种种奖励?

    少数高校已在行动。早在2013年,浙江大学就颁发出“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获奖者是长年坚持在本科生教学一线、且受到全校师生广泛认可的姚缨英、张振跃两位教授,每人获得100万元的奖励。当时的浙大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称,获得百万元奖励的这两位老师是经过学院推荐、学校层层选拔,最后由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投票选出的,旨在以此激发一线教师的工作热情。

 

让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怎么就这么难?

 

不发论文、不申报职称、不出书的河南大学古代文学教师常萍,特聘为副教授。

    同样是在今年年初,河南大学高规格特聘退休的古代文学老师常萍为副教授,只因常萍不出书、不发论文、不申报职称,专注本科教学30年。其课堂堂堂爆满,有人驱车数百公里只为听她一节课。学校特聘她为副教授,继续为本科生授课。

    让本科教学质量,而非论文发表数量与科研成果,成为更多大学里职称晋升与奖励获得的依据,当本科教学也能成为一件收益颇丰的事情,其示范效应与复制效应是可以期待的。

    譬如,约束高校教授们的种种兼职行为,让他们有更多精力用于本科教学。应该说,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缺乏相关约束。虽然在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允许高校人员带着科研成果保留基本待遇下海,但允许“下海”和允许“兼职”之间仍有清晰的边界。在此前的高校治理中,教授兼职往往是一个被忽视的地带。此种忽视不能再持续,必须把那些习惯于捞金的教授们的精力重新拉回到大学教学中,特别是本科教学中。

    再譬如,进行高校教育的深层次改革,对硕士博士生培养机制改革,对高校内的科研任务分配机制改革,让教授不再分外忙碌,能够兼顾到科研与教学。

    如何让教授重新回到本科生的教堂?不要指望倡导就能达到目的,人都是“经济”的,教授们亦不例外。只有构建起系列的约束,只有让大学教授感觉本科教学是一桩利好,也是一件不得不为之的事情,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才会成为自觉的举动。由是来看教育部此次专门下发的《意见》,虽然其导向分外清晰,但在具体举措方面,倒逼力度仍然有限,甚至是隔靴搔痒。

结语:

    一流大学离不开一流的本科,一流的本科需要一流的教师来教学。只有让本科教学不再“低人一等”,只有让本科教学者可以收获更多,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才会成为“自觉”。让教授重新回到本科生的课堂,功夫远在《意见》之外。

责任编辑:刘翰彦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