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精准把脉 成华特校探索孤独症儿童教育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01来源:成都市成华区特殊教育学校 作者:孙林馨 通讯员 顾立 李淑琰浏览量:2778
为提升青年教师特殊教育研究能力,推动区域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2025年6月27日,成都市成华区特殊教育学校举行区级青年教师专项课题开题论证会。四川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主任、副教授吴春艳博士,成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与监测评估研究所所长、成都市信息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专家张涛和成华特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刘小龙出席了本次论证会。会议由综合处副主任何丹主持。 青年教师擎炬前行 共绘科研美好蓝图 会议伊始,成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与监测评估研究所所长、成都市信息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专家张涛宣读了立项通知书。 随后,课题组成员分部分对前期研究相关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汇报。课题组负责人顾立就课题《虚拟现实技术提升孤独症儿童共同注意能力的干预模式研究》作了开题报告。课题组成员李淑琰、吴宏宇、潘雨韩分别作《文献查新报告》《孤独症儿童共同注意能力现状调查(教师版)》以及《孤独症儿童共同注意能力现状调查(家长版)》报告,为参会专家细致展现了前期的相关研究探索与实践。 行业专家精准把脉 精心指导课题研究 针对课题组的开题汇报,专家们随后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点评与指导。 张涛所长指出,课题报告内容的规范性较好,但从研究的角度需要考虑以下几点:首先,干预所用的技术,到底是从已有的资源出发进行整合还是创建全新的人物,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抉择。其次,相关量表的开发与使用,是验证干预效果的核心要素。再次,干预模式体系的构建,需要课题组在进行研究后形成系统、科学的框架。最后,对于干预的数据需要搭建起长期追踪模式,以探究不同行为之间、不同学生之间所产生的差异性。同时,还需按照不同差异程度分门别类的形成差异化教育策略,以便进行针对性、差异化教学。 四川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吴春艳教授提出低成本、便使用是课题组需要考虑的方向,研究成果尽可能在家庭、学校、社区中能够方便使用,且成本低、易上手,这样才有便于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同时,行为在干预后的泛化和迁移也是课题组需要考量的重点,应该通过何种方式使得目标行为能够有良好的维持效果。其次,后续研究需要对干预课程详细说明,需要细化时长、课前、课中、课后以及人物间的动作和语言等,这就要求课题组在后期对课程的脚本和设计要尤为注意。最后,研究的预期内容应与题目相对应,不能脱离题目进行设定,目前课题还存在研究范围过大的问题。同时,吴春艳教授还就课题规划向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详细的指导,给课题组后续课题和相关教学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刘小龙既对课题组前期的研究给予了肯定,同时也从研究和教学两方面给予了课题组新的见解。他认为,对核心概念的认识要有原点思维,同时,研究时要带着有严谨性、逻辑性以及系统性。最后的研究中需要总结、提炼,形成经验、模式和成果。研究的结果和成果需要有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由学校班级的小范围,到学校中的孤独症学生,再到区域内的孤独症学生,逐步形成辐射范围的扩大。 开题论证会为学校区级青年教师专项课题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课题组成员纷纷表示,将充分吸收专家意见,优化研究方案,以严谨的科研态度和扎实的研究行动,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成华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青春力量。(孙林馨 通讯员 顾立 李淑琰) |
责任编辑:易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