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助推科中STEM创新实验室建设 打造“科技高中”
发布时间:2017-09-14来源:四川教育新闻网 作者:李蕾 通讯员 李鹏程浏览量:3169
洽谈会现场 6月28日,电子科大实验中学召开了关于STEM创新实验室建设的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将在新校区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11个STEM创新实验室,聘请了11位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作为实验室导师,培养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方面的创新创造人才,着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适应新高考自主招生的变革,适应未来社会对高精尖人才的需要。 聘请同济大学冯晓院长为科中STEM创新实验室顾问 为进一步推进电子科大实验中学STEM创新实验室的建设,9月12日上午,学校举办STEM课程研讨会暨未来工程师实验室建设洽谈会。继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之后,学校又与同济大学合作共建STEM创新实验室。洽谈会邀请了来自同济大学的专家以及高新区领导出席会议,指导学校创新实验室建设。并聘请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院长冯晓教授为学校STEM创新实验室顾问。 洽谈会现场 出席洽谈会的有成都高新区基层治理与社会事业局金旭辉老师;成都高新区教师发展中心王文丽老师;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院长、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冯晓教授;同济大学中德职教联盟副秘书长唐明老师;同济大学中德职业教育联盟办公室副主任贾佳老师;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余魅教授,学校张平福校长,陈伦全副校长,张云副校长,学校全体行政干部以及全体教研组长。 洽谈会上,同济大学中德职教联盟副秘书长唐明首先发言,他提到在面对新高考的形势下,大学如何与中学更好的衔接、推进中学创新人才的培养计划成为关键。 其中包括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学业与职业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升学指导办公室、教育教学改革这五个方面的探索。同济大学将与科中在创新实验室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力推中学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以更好地适应新高考的变革以及未来人才培养的需要。 张云副校长就学校STEM课程及STEM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情况进行介绍。学校已经在机器人和信息学基础项目上进行了实践,其他实验室,如数学建模创新实验室、新能源创新实验室(含能源汽车)、应用化学创新实验室、航空航天创新实验室(含无人机)、地理空间与环境工程创新实验室以及其他多个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目前学校为这些实验室聘请了导师,设计了实验室配备方案,确定了物理空间。 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院长、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冯晓教授用自己的经历来举例,讲到了自己作为学生时在专业选择和发展的困惑,以及所走的弯路。他认为将高校课程融入中学,学生通过STEM创新实验室不仅可以了解大学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还可以进行一些基础课程的学习,为新高考自主招生提供砝码,为进入大学增加可能性,对同学们的专业选择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张平福校长在会上,再一次谈到了学校“一体两翼”的育人模式,“一体”即通过对国家课程的学习,走国家高考的道路;“两翼”即通过“STEM”+“CASH”的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自主招生增加砝码。从而实现“独立思考力、终生学习力、卓越表现力”的育人目标。通过STEM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和STEM课程实施,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让学生对高校课程有前置性的了解。并通过STEM创新实验室课程,培养学习能力,让学生有自主招生进入高校的机会,也为他们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电子科技大学的教务处余魅副处长也出席了会议,余副处长已于6月28日受聘成为了学校STEM创新实验室的导师。余副处长首先谈到了电子科技大学在高校育人模式方面的变革,从高校育人的角度鼓励和支持科大实验在STEM创新实验室方面的探索,认为高中做一些育人模式方面的探索是非常有益的。不仅可以应对新高考,更重要的为大学输送更多的优质学生,为未来社会培养更多高精尖人才。他也表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电子科技大学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科中STEM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和STEM创新课程的开发,进一步加强高校与中学的衔接,提供更多学术、师资方面的指导,把科中真正打造成为“大学中的卓越中学,中学中的启蒙大学”。 成都高新区基层治理与社会事业局金旭辉老师,成都高新区教师发展中心王文丽老师也先后讲话。两位领导都表示,她们对学校保持了高度关注,目睹了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一步步崛起为区内甚至市内“黑马”。对科大实验作为一所建立时间并不长的学校,短时间内在中高考、素质教育等方面能有如此快速的发展表示了高度肯定。并认为,发展如此强劲的学校,值得有更多更广的空间供学生自由发展,鼓励和支持学校在育人模式方面所做的探索实践,一定要尽其所能帮助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希望学校能够发展得更好。 最后,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聘请冯晓教授为科中STEM创新实验室顾问,张平福校长为冯教授颁发了聘书。相信有了电子科技大学和同济大学两所一流大学的保驾护航,科大实验在STEM创新实验室方面的建设一定会越来越出色,“一体两翼”的育人模式将会不断走向成熟,并真正发挥其效能。(李蕾 通讯员 李鹏程) |
责任编辑:陈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