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联动共探高质量课堂,七中育才银杏校区让课堂焕发更强活力

发布时间:2025-11-06来源: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银杏校区 作者:江蕾浏览量:3020

为深入学习践行《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升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推动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11月4日,在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银杏校区,开展了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初中生物学项目式学习交流展示研讨活动暨祁万军名师工作室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研讨开放活动。本次活动由七中育才银杏校区生物组教研组长王雪娇主持,锦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生物教研员吴暾艳、教科院教师教育所陶蕾、祁万军工作室主持人祁万军老师,以及锦江区全体初中生物老师共同参与。

教研如水,浸润课堂

在学校“任务-表现型”教学理念的引领下,生物组韩秋霞老师以“饮用水安全”这一真实生活情境为切入点,围绕核心问题“如何用科学方法将水质‘好坏’转化为可测量的数据?”展开教学。

一堂好课的背后,离不开教师用心的设计与反复打磨。韩秋霞围绕“水质保卫项目”开展说课,以真实任务驱动教学,引导学生在项目实践中主动表现、深化理解。她从项目概况、驱动性问题、核心任务、项目规划、项目流程与课程设计六个方面展开讲解,强调课程立足生活实际,依托课标与教材,旨在“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能力”。

20251106_091253_010.jpg

从一堂课的实践,可以延伸至一类教学方法的思考。王雪娇提出,生物组的建设是以学校引领的“任务-表现型”教学为路径推进学科实践。该理念以任务驱动和表现激活为核心,通过适切的任务分解,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与“做的空间”。在践行“任务-表现型”教学的过程中,生物组也衍生出丰富的项目式学习活动。王雪娇围绕项目式学习作专题分享,从“为何而‘项’”与“如何落‘项’”两大维度展开,结合“银杏泡菜王”“生态瓶制作”“为家乡橘子创作‘深度名片’”等丰富实践案例,指出项目式学习核心在于打破学科壁垒,引导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中锤炼复杂思维、激发主动探索精神、树立严谨科学态度,全方位培养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实践与创新等跨学科核心素养。

20251106_091253_011.jpg

名师点睛,教研焕新

祁万军对本次活动进行点评指导。他首先肯定了本次教研活动的课堂展示与实践分享,为大家呈现了一套完整且系统化的项目式学习方案。同时,他也指出方案需进一步优化的方向,建议明确各部分的隶属定位,让划分更加清晰。最后,祁万军强调,任何项目都不能凭空开展,必须以课标与教材为依据,牢牢依托核心知识,为活动提供坚实支撑。

20251106_091253_012.jpg

陶蕾作总结指导时强调,学科教研与工作室研究的核心在于“研”字,而教师的研修方式本身也是课程及资源的研修方式。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改革;针对新课标对教育方式变革的要求,陶蕾提出需从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两方面发力,将素养导向与课程结构化的理念切实落实到常规教学中。另外希望老师们在教研员的领导下做到“无知识不项目,无设计不教学”,并在国家课程项目学习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为了让老师们对项目式教学设计有更深入、系统的理解,吴暾艳倾囊相授。她首先肯定了七中育才银杏校区生物教研组开展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认为其为跨学科校本教研开拓了全新样态。同时,她强调,除常态教研外,新课标背景下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十分必要,能紧密联结生活与学科。她还指出,校本教研样态需立足课程设计与实施发现教育问题,通过课堂实证探索,最终优化思路、完善方案。

高山仰止,方知才疏,三人同行,觉左右为师。本次教研落地有声,以课践行项目式学习,以研明晰新课标方向,解锁了跨学科融合、数字化教学的新路径。愿老师们以此为起点,将所学转化为教学革新行动,深耕项目式学习,让核心素养落地,课堂焕发更强活力!(江蕾)

责任编辑:周钰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