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教学常规管理,树德协进中学这样做
发布时间:2025-10-28来源: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 作者:赖波 通讯员 陈凤乾 任理 施德春浏览量:2251
在新高考综合改革深化背景下,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立足育人方式变革,聚焦“课堂效能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进阶、育人质量根基筑牢”三大目标,以“教学设计”为质量提升关键切口,系统构建“一备—二听—三改—四用”闭环教研备课机制,同步以评价改进为驱动,建立“检查—反馈—改进—反思”全链条管理机制,并创新性引入AI技术赋能辅助,实施人机协同分析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课堂互动效能及学生反馈数据,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改进建议,推动教研模式从“经验驱动”向“数据赋能”深度转型,真正从“细”处挖潜、于“实”处发力,实现教学管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切实筑牢育人质量根基,为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精细检查 从“一次书写”到“二次备改”的深度聚焦
九大学科备课展示 教学设计书写与检查修改是教学的基本环节,学校充分借力集体智慧和网链名校的资源整合,深度融合创新“一备—二听—三改—四用”备课机制,从关注教学设计书写规范性,到精准研究方向性;从个性思考到集体共享,再到个性选择,已将“二次备课”作为助力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抓手。检查中,大量教师深度备课的生动案例呈现:许多教师在“一备”基础上,“二听”名师示范,结合学情“三改”,课堂实践“四用”,完善备、教、批、辅、测,依据课堂问题生成和专家建议形成教学反思,不同颜色笔迹详实的增补、调整和反思,体现了树德协进中学教师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基夯实第一步。 创新赋能 人机协同构建教学实践和评价新生态
三位督学听课评课 适应未来,主动拥抱未来,学校积极探索数智赋能教学评价,引入AI督导评价机制,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多维度分析。 AI评价并非取代专业判断,而是与资深教师的专业评价相结合,形成“人机协同”的双轨评价模式。这种创新与学校“分题参照、分层对应、精准检测”的评价理念相契合,为教师提供更科学、全面、客观的教学诊断,帮助教师精准定位优势与不足,实现个性化、精准化的专业成长。 常态督导 从“阶段性检查”到“常态化跟踪”的闭环
九大学科常态化督导 质量提升非一日之功,需凸显以生为本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学校已建立常态化的教学督导机制,将检查贯穿于学前、学中、期末等关键节点,通过定期专项检查与随机听课相结合的方式,持续跟踪教学设计实施效果与课堂转化情况。听课环节不仅是对教学设计内容的实践检验,更是发现真问题、促进真改进的过程,确保了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成果与展望 于细微处见真章,以专业力筑质量根基
优质的教学设计书写既是协进教师的必修课,更是基本功。常态与专项督导检查是精细管理之本,更是质量提升之道。课堂开放是学校发展之策,更是教师专业表达之信。坚持督导专项听课,既是学校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的大检阅,也是“三大名校加持”(树德教育集团+成都七中网校+石室网链教学联盟)下优质教育资源的创新整合再实践,展示了树德协进中学教师主动拥抱新技术、持续学习优化的积极态势。 以“查”促规范,以“查”促改进;以“督”促提升,以“督”促发展。精细化的“督”“查”管理,让老师们明白“三新”背景下的教育变革,育人质量的提升,不仅需要付出汗水,更要循教育规律,守教育之道,抓“备课”与“课堂”等核心环节,运用科学方法与技术赋能,才能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学校将继续依托“三大名校加持”(树德教育集团+成都七中网校+石室网链教学联盟)的独特优势,持续深化教学改革,聚焦关键环节,将“二次备课”“AI赋能”“常态化督导”等亮点做法固化为长效机制,创新构建优质教育新样态,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向高品质内涵发展迈进,彰显“三名校+”优质教育引领和百年红色协进新时代育人的使命担当。(赖波 通讯员 陈凤乾 任理 施德春) |
| 责任编辑:郭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