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如何‘接地气’?”棠湖中学实验学校有答案
发布时间:2025-10-16来源:成都市双流区棠湖中学实验学校 作者:江蕾 通讯员 邓好 汪嘉诚浏览量:2066
10月11日,2025年成都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推进会暨首届劳动教育课程创享集在成都江滩公园举行。成都市双流区棠湖中学实验学校凭借在劳动教育领域的扎实积淀与创新实践,经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层层遴选,受邀参展。学校以“四全”大劳动教育体系下的“净”“创”“益”三大课程群为展示核心,其中“创”课程群的“自染而缝”“立体种养”两大成果尤为亮眼,不仅引发全场广泛关注,更获国家级劳动教育专家现场点赞。 展台映“创”课 “自染种养”展实践真章 步入棠湖中学实验学校展区,两股鲜明的劳动气息扑面而来——一边是“自染而缝”课程的手工精巧,一边是“立体种养”课程的生态生机。 “这些缝纫作品,都是学生学习扎染、缝纫技术之后,亲手染色、缝制而成的。”现场劳动教师手持学生制作的手工艺作品,向参观者详细介绍“自染而缝”劳动课程的完整实践过程。展台上,一件件兼具传统韵味与青春创意的发圈、发箍等整齐排列,展示着传统工艺的当代生命力。 展台前侧的“立体种养”展示区更具“烟火气”:竹篮里装着鲜润饱满的橘子、石榴,旁边叠放的新鲜荷叶还带着淡淡的清香——这些都是学生从学校“莫闲园”劳动基地亲手种养、采收的成果。角落的生态养殖区格外热闹:孔雀抖着蓝绿相间的羽毛,兔子啃食着荷叶,引得参观者纷纷驻足拍照。 “孔雀和兔子是‘立体种养’课程的‘小成员’,同学们轮流喂食、清理笼舍,还会认真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现场教师补充道,从果树栽种、培育到小动物饲养,学生全程参与,不仅掌握了种养技能,更在照料生命的过程中读懂了责任与担当。这些浸润着“校园温度”的展品,让“立体种养”课程从抽象理念变成了可触可感的实践成果。 专家赞“实”效 “接地气”劳育获国家级肯定 展会期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研究所所长王晓燕,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班建武专程前往棠实展区,细致观摩课程成果,并给予高度评价。 “橘子、石榴是校园种的,孔雀、兔子是校园养的,这样的展示特别‘接地气’!”王晓燕对学校“从校园实践中来,到展会展示中去”的做法给予肯定,并指出学校将劳动实践与学科融合、文化传承相结合的路径,为中小学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范本。 班建武则聚焦课程的创新价值:“从传统工艺到生态种养,棠湖中学实验学校的劳动教育没有停留在基础技能训练,而是升级成了知识融合、创意迸发的成长体验,这完美契合了劳动教育向‘高自由、高门槛’升级的发展方向。他鼓励学校继续深化课程群建设,让劳动创造成为学生成长的底色。 此次参展的亮眼表现,是棠湖中学实验学校劳动教育长期深耕的必然结果。近年来,学校始终围绕“四全”劳动教育理念,精心打造课程群,并以“莫闲园”为主要劳动实践基地,让劳动教育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此次能在市级盛会上展示学校的劳动教育成果,既是对我们过往工作的肯定,更是未来前行的新起点。” 学校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以《成都市中小学劳动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为指引,持续深化“四全”大劳动课程建设,让劳动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必修课”,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江蕾 通讯员 邓好 汪嘉诚) |
责任编辑:毛逸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