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实践共建教育生态 七中育才银杏校区探索小初思维进阶

发布时间:2025-04-24来源: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银杏校区 作者:江蕾 通讯员 陈东 季晗浏览量:2041

为深化贯通小初数学教学衔接,助力学生实现从具体算术思维向代数抽象思维的科学进阶,4月21日,由成都市锦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成都市七中育才银杏校区和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附属小学银杏校区承办的小初数学衔接专题教研活动,在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银杏校区卓尔厅圆满举行。活动通过课例展示、说课研讨、专家点评等环节,系统探索小初数学教学的衔接策略与实践路径。

20250423_223157_603.jpg

20250423_223157_604.jpg

领导致辞,明确方向

活动伊始,校长助理敬仕凤发表致辞。她强调,小初衔接是基础教育中的突出问题,也是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强调要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这是因为学段之间的衔接,不仅关乎学生知识体系的连贯性,而且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因此做好小初衔接工作应该是教育者的使命与担当。近几年,在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下,教科院持续打造区域性支撑平台;七中育才教育集团也开发了系统的贯通课程;银杏校区也在不断地挖掘课程资源,先后与多个小学协同教研,开展了一系列小初衔接的实践探索,共同为学生铺设了一条平滑的进阶通道,从而形成“上下贯通、有机融合、互相协同”的义务教育发展生态,保障学生平稳过渡和持续健康成长。

20250423_223157_605.jpg

课例展示,碰撞思维

七中育才附属小学银杏校区六年级数学教师李佳录执教《变化的量》,以生活场景为载体,通过体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等实例,引导学生观察量的变化,逐步建立“变化关系”的直观认知,渗透代数思维萌芽。

20250423_223157_608.jpg

七中育才银杏校区七年级数学教师陈迪带来《现实中的变量》,基于小学知识,以教材中的实际问题为驱动,结合“以学为中心”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变量关系,推动思维从具象到抽象的跨越。

20250423_223157_614.jpg

深度解说,凝聚智慧

七中育才附属小学银杏校区高段教师邵改杰从单元整合视角展开说课,系统解读小学阶段变量知识的编排逻辑与教学策略,强调知识的结构化与思维的渐进性。

20250423_223157_620.jpg

七中育才银杏校区七年级数学备课组组长季晗老师结合学校“以学为中心,基于目标达成的小组合作学习”理念,对陈迪老师的课堂进行深度解析,分享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课堂实践过程。

20250423_223157_621.jpg

专家引领,指明路径

四川师范大学宁锐副教授对两堂课进行总结点评,从理论高度剖析小学与初中变量知识的内在联系与认知差异,指出小学变量认知是初中函数学习的重要基石,初中则需通过系统化教学推动学生思维向抽象化、模型化进阶。他强调,教师应精准把握衔接节点,通过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等方式,助力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平稳过渡。

20250423_223157_622.jpg

此次教研活动为小初数学教师搭建了深度交流的平台,通过实践探索与理论研讨,明晰了小初数学教学衔接的重点与方向。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教研合作,推动小初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为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江蕾 通讯员 陈东 季晗)

责任编辑:易鑫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