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需要客观公正的声音解除舆论之困
发布时间:2017-04-07来源:新文化报 作者:马涤明浏览量:2085
一起发生在四川泸州泸县中学校园的死亡事件,一下子把这个县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记者抵达泸县调查,发现这起原本可以正常进入司法渠道的个案,逐渐演变为群体聚集、警力封路、舆情汹涌。谣言四起,而当地却没拿出澄清谣言的事实。记者采访中,所到之处都有人“陪同”,采访对象遭到各种威胁干扰而不敢说真话。记者被当地的种种电话骚扰则更是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据4月6日新华社)。 按理说,泸县为谣言所困之际,最需要来自第三方的客观公正声音解困;那么,国家级新闻媒体的到来,于官方来说应是求之不得:国家级媒体不同于“小报”记者,采访报道过程中的一字一句都是要负责任的。当地官方对新华社记者居然也如临大敌,究竟是担心客观公正的报道,还是忧虑客观报道会与某些官方发布相左? 如果确有捏造事实制造谣言的行为,应该依法处理。但对待造谣的问题上,不能搞双重标准。4月5日,“泸州网警巡查执法”微信公号发布辟谣信息,称有些别有用心之人,将非本事件视频移花接木,硬是要扯上关系。文中澄清了4则视频谣言。但这些视频谣言从何而来,当地网警并没有说。按理说,网警挖出网络视频谣言的始作俑者,并不是难事。而只有将造谣者挖出来,绳之以法,公众才会知道,造谣者究竟是什么人,造谣的动机又是什么。 最大的争议,是坠楼死亡学生是否死于他杀。事发当日警方就发布消息称,已排除他杀。几日后又说,没有证据证明是他杀。而事实上,自杀的证据目前也是不足的。死者究竟是坠楼死亡,还是死亡后坠楼,只能等待尸检结果出来之后才好下结论。而正因为警方第一个结论的效率太高,刺激了舆论的质疑:匆匆抛出“非他杀”结论,目的是尽快把事件压住?官方一锤定音后,不同的说法和质疑,就都可以以谣言论?如果是这样的思维方式,未免太简单了。 网上有一些自称是死者同学家长的帖子,把一些“谣言”讲得有鼻子有眼。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轻易相信。不轻信网上谣言,很正常,但当地很多人不轻信官方发布,正常不正常?一者,当地有关部门应检讨公信不足的问题,二者,是否当地一些“小道消息”都是造谣、官方发布是否都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经得起日后可能出现的上级调查结论、媒体客观报道的检验,恐怕也是个问题。官方对当事人家属和其他知情人封口,对媒体如临大敌,这更不正常。至少证明,官方不自信。自己不自信,何以取信于公众? 当地群众的质疑多是说,坠楼学生死于同学欺凌,这个说法不断遭到官方否认。而“校园霸凌”,现在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若发生因校园霸凌导致的极端恶性事件,当地很多官员都难逃干系。特别是“谣传”的学校对霸凌现象漠然处之、警方接到报案后没有任何作为等情况,若非空穴来风,事件的性质将更严重。也正因如此,现在舆论中又出现了对“谣言”宁信其有的情况,认为当地官方辟谣、压事、防记者等一系列动作,其目的是自保。舆论的这些猜测不一定对,但却又无法解释,当地为何把“防记者”当作一项重要任务;不惜组织力量“陪同”记者,隔离一些“敏感人物”。 一旦当地官方成了突发事件的“当事一方”,舆论关于解决问题的方式又会回到那个思路上:上级部门介入调查、第三方机构比如媒体来回应舆论关切。否则,继续由当地官方主持调查,即便敲定一个最终的官方结论,在舆论这边恐怕难以画上句号。 |
责任编辑:刘翰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