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根街小学上海研学第二天:走进巴金故居

发布时间:2017-05-10来源:四川教育新闻网 作者:赖波浏览量:1199

为创新培养模式,拓展教育空间,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合作精神、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月8日,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120余名学生来到上海开展为期五天的“追寻巴金爷爷足迹”的研学旅行活动。

9日,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上海研学队伍来到第二站——上海巴金故居。巴金故居位于上海市武康路上,其主楼建于19世纪20年代,1955年巴金一家迁入,并定居于此,《随想录》等诸多作品都在此创作。

孩子们满怀期待与热情,在解说员的带领下,参观了由一栋主楼和两座副楼组成的巴金故居,看到了巴金爷爷接待中外宾朋的客厅、餐厅,以及笔耕不辍的书房;了解到了巴金爷爷居住了近半个世纪的住所里,发生过的趣事。故居中的每一点痕迹,仿佛都在讲述着巴金爷爷生活中的细节;步道上的每一处足迹,似乎都在引领着同学们寻觅着巴金爷爷的影踪。

巴金小学的学子们在黄勇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作品创作.jpg

实地考察课程结束后,是学校省美术特级教师黄勇在现场执教的美术课——“我心中的巴金故居”。2014年,是巴金诞辰110周年,全校学生参与了巴金故居举办的“我眼中的巴金故居——中小学生绘画大赛”,递交优秀作品126幅,27名孩子在本次大赛中获奖,其作品由巴金故居收藏。两年之后的今天,昔日三年级的获奖代表吴佳音亲临其境,她挥笔画下了“眼中的巴金故居”,她说:“当时我是凭着自己的想象绘画的巴金故居,今天,我真正的走进了故居,发现它比我想象里的还要美丽。我喜欢这样的美术课!”

执教的黄勇老师说:“把孩子们带进巴金故居,让他们近距离了解巴金,熟悉巴金。那种带着感情创作出来的巴金肖像张力极大!这样的绘画活动让孩子们理解了作品的创作需要人文精神与个人修养,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则是需要在生活中寻找美,感知美,进而创作美!感谢这样的活动,让我也收获多多!”最后,孩子们将自己的作品赠予了上海巴金故居。

一幅幅优秀的作品诞生了.jpg

“观故居,画巴金”结束之后,美术课堂继续延伸——研学队伍沿着武康路进行了近代建筑物初探,武康路是众多老洋房的集中所在,是一条充满古典韵味的路,建筑物各具特色。研学营的同学们听着老师的讲解,欣赏了沿街复古的楼房,接着到了位于五原路的张乐平故居。这栋小楼是三毛之父——张乐平先生居住42年的地方,自1950年6月起,他在这里绘制了大量的美术作品。他的画室至今基本保持着原样,仿佛依然飘着墨香。

孩子们把优秀的作品赠予了上海巴金故居.jpg

“研学旅行,从成都到上海,行程满满,内容丰富。这一路倾听、驻足、体验、感悟,收获知识,增长见识,提升能力,东小孩子的校服成为这个初夏最靓的金黄。”东城根街小学学术中心主任杨伟说道。

师生们把优秀的美术作品赠予了上海巴金故居.jpg

每天通过网络,可以看到老师们分享关于孩子在旅途中的点滴,五年级一班何美莹的妈妈深有感触:“这样的研学活动是家长带着孩子旅游给予不了的,孩子们在学中游,游中学,太有意义了!”

东小学子拿着自己的作品合影留念.jpg

研学旅行第二天,孩子们在行走的课堂里,且行且学。通过追寻巴金爷爷生活的足迹,加深了对巴金爷爷认识与了解,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人文素养、知识素养;融学于乐,融学于情,融学于说,融学于画,让孩子们在研学中提升综合能力素养,锻炼意志和心智,带着感恩的心不断前行。(赖波)

责任编辑:刘翰彦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