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体育教育按下刷新键,锦江区芙蓉小学用智慧跳绳叩响未来之门
发布时间:2025-11-28来源:成都市锦江区芙蓉小学 作者:江蕾 通讯员 李先熠 邓学君 王玲浏览量:2011
如今,智能科技的浪潮在重塑着课堂的形态,也在深刻地叩问教育的本质。锦江区小学体育教学正依托新课标,经历一场系统化转型,该如何善用数字之力,读懂区域内每个孩子的奔跑与跳跃?又如何打破学科边界,让体育课堂真正成为融合科学、艺术与健康的活力场域,探寻智能教育时代的主旋律?
2025年11月24—25日,由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与锦江区教育局联合主办、锦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与成都市锦江区芙蓉小学共同承办的“新课标视域下小学体育教学的数字化变革与跨学科实践”项目研修活动顺利举行。区内各中小学体育教师代表全程参与本次研修,共同探索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实施路径,为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活动伊始,锦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乾炳致辞,他指出本次活动是回应新课标要求、推动区域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深刻影响教育形态的背景下,体育教学应积极拥抱数字化变革,拓展育人边界,深化“教学评一体化”实践,切实落实“以体育人、以体促智、以体强心”的育人目标,为构建新时代高质量体育教育体系探索锦江路径。
全国知名体育课程教学与教师发展研究专家、原北京教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院长陈雁飞作《赋能未来:锻造核心素养的跨学科数字实践与融合升维》主题讲座。讲座中,智慧操场、智能挑战赛等具体案例,生动展示了技术赋能体育教学创新的实施路径与成效。陈雁飞进一步明确,技术的应用必须紧密围绕新课标所倡导的核心素养,确保数字化进程始终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
成都市锦江区芙蓉小学立足大单元,从新课标新教材出发,紧紧围绕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发展,系统构建18课时《花样跳绳》教学设计,体育教师范兵对其进行了详细讲解。
智能设备的介入让教师的指导更精准、更高效。成都市锦江区芙蓉小学付豪老师在《速度跳绳:一分钟单摇跳》课例中,通过智慧跳绳与运动手环设备,实时生成学生跳绳数据与实时心率,建立测评—分析—干预—检验的教学模式。课例基于精准的学情诊断,实施个性化精准指导,动态优化教学策略,展现了数据驱动下因材施教的教学范式。
在主题汇报环节,成都市锦江区芙蓉小学和成都市龙王庙正街小学呈现了锦江区不同学校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多元与特色。 在对智慧教育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成都市锦江区芙蓉小学书记朱珠以《智享运动,慧育未来:AI赋能小学体育的多场景应用探索》为题,阐述了学校“1+3+X”智能生态模型系统。通过数智化管理筑牢学生“生命力”根基,依托个性化路径构建“生长力”引擎,运用可视化反馈塑造“幸福力”源泉,形成“教学评一体化”闭环。
成都市龙王庙正街小学书记冯毅以《中华传统体育:中国式摔跤的校本化实施研究》为题,分享了学校在有限空间条件下推进传统体育项目的实践智慧。通过统筹校内空间、拓展校外资源、推动家庭联动等策略,突破场地瓶颈,不仅在多级赛事中获奖,更初步形成了传统体育特色品牌,展现了因地制宜的特色发展智慧。
在活动尾声,陈雁飞高度评价了锦江区作为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在体育教育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她指出,区域内各校围绕新课标理念,积极探索大单元教学设计与结构化实施路径,比如成都市锦江区芙蓉小学的智慧体育实践、成都市龙王庙正街小学在有限空间中推进中华传统体育的校本化实施,以及成都市大观小学以学生为中心,小场地、多场景赋能强体育人,实现了从“一刀切”到个性化、科学化的转变,均展现出锦江体育教育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创新活力。
锦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书记陈瑾系统总结了锦江体育近四年的发展脉络,指出体育教学的三大转变:管理上,从教师执行转变为书记、校长主导课程顶层设计;教学上,由传统模式向数字化转型,并探索跨学科融合新路径;场域上,从单一操场拓展为“无处不在”的运动空间,专项场馆与规划设施共同构成体育发展的生动缩影与交流平台。
当数字化的精准与跨学科的广博,共同注入锦江区小学体育的课堂,便不只是在使用新工具,更是在践行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哲学。在这里,孩子们不仅锻炼体魄,更学习如何科学地思考、创意地表达、协作地前行;在这片人文底蕴深厚的教育热土上,让每一条起跑线,都通往一个更具可能性的未来。(江蕾 通讯员 李先熠 邓学君 王玲) |
| 责任编辑:毛逸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