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孤独症儿童育人创新,天府特校与教育同仁共探融合教育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11-25来源:四川天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 作者:黄小林 通讯员 白小丽浏览量:2531
2025年11月23日下午,第五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微论坛——“孤独症儿童育人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在四川天府新区顺利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北京市海淀区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组织,四川天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天府特校)、四川天府新区香山小学联合协办。论坛汇聚了全国特殊教育领域顶尖专家、学校管理者等多方力量,通过主题报告、案例分享、校长沙龙等多元形式,深度探讨融合教育背景下孤独症儿童育人模式、课程建设与实施等核心议题。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罗滨作大会致辞。她强调,本次微论坛是孤独症儿童教育在全国基础教育论坛上首次亮相,标志着特殊教育在教育改革中地位的提升。这不仅是教育公平的底线保障,更是国家民生担当的生动体现。她表示,中国教育学会将持续发挥学术引领与平台优势,推动特殊教育育人方式的变革与创新,让每个特殊儿童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特殊教育真正成为教育强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专家讲堂:多维视角解码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关键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融合教育研究院教授邓猛以“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融合教育中的辩证关系”为题展开分享,从孤独症学校建设、ASD儿童融合教育的辩证视角、ASD融合教育中的专业独断与儿童中心三个维度,分享了前沿思考与实践经验。邓猛强调,融合教育是一个过程与发展趋势,本质是从隔离限制走向融合参与、从多元模式走向深度融合的过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是人类神经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教育过程中既要正视其发展短板,更要发掘其潜能与闪光点。
邓猛为孤独症融合教育搭建了宏观的理论框架与辩证思考维度,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融合教育研究中心教授贺荟中则从循证实践视角,聚焦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支持策略的有效性展开剖析。她系统介绍了学前与义务教育阶段融合教育的实践进程与成果,并深入探讨教师支持策略、关键反应训练对孤独症儿童社会干预的实际效用,为一线教育实践提供了可落地的参考方向。
在教育策略之外,医学技术的赋能同样为孤独症儿童教育提供了重要支撑。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党委副书记刘靖立足医学视角,分享了孤独症谱系障碍数字诊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她针对国内外ASD数字筛查与诊断的现状,结合具体实例介绍了数字疗法的应用场景,为跨学科助力孤独症教育提供了医学维度的新思路。
区域实践:多地探索孤独症融合教育本土化路径 在区域实践分享环节,来自广州、北京、重庆、南京等地的教育工作者代表,结合本土实际分享了各具特色的孤独症融合教育探索成果,内容覆盖学前教育至职业教育全学段。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德育与特殊教育研究所所长邱举标分享了广州市学前融合教育的五个发展阶段,重点介绍了当地通过强化教师专业研训,提升师资能力,以及学前融合教育课程、“教学研用一体”运作模式和“一核四翼”服务体系的构建经验。
北京大学医学部幼儿园园长吕玲则从实践背景、实施过程、阶段成效、创新亮点及反思展望五个维度,深入解读了医教协同视域下幼儿园孤独症儿童“五位一体”融合教育模式的构建与落地路径,提出融合医学资源、建立医教联合机制、共建整合课程体系的核心思路。
重庆市南岸区融合教育集团总校长李龙梅聚焦孤独症学生职业教育领域,从价值重构、体系构建、政策引领等层面,提出职业教育新范式,并搭建起“政策引领、资源统筹、协同联动、精准服务”四位一体的体系框架。
南京市秦淮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张慧则立足神经多样性视角,分享了孤独症学生职业教育与就业支持模式的构建思路,强调要摒弃“一刀切”的教育方式,鼓励孤独症儿童依托自身特质发展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能力。
校长沙龙:共议孤独症课程建设与育人环境优化 校长沙龙环节汇聚了北京、青岛、杭州、厦门、成都五地的校长代表,分享了各自在孤独症儿童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 北京市健翔学校校长王红霞提出,孤独症育人方式变革的核心是教、学、环境三者的协同优化,既要强化师资专业建设、培养学生必备技能与优势潜能,也要打造兼具支持性与真实性的学习环境,同时整合科技工具与人文关怀,为孤独症儿童教育保驾护航。
青岛市晨星实验学校校长郑芳将“社会融入”作为学校育人核心目标,通过“双线联动”“三级递进”的实践路径,致力于将孤独症儿童培养成为“有尊严的生活者、有温度的社会人、有能力的劳动者”,助力其从课堂走向生活、从校园融入社会。
杭州市杨绫子学校校长助理裴春莹强调孤独症儿童课程需从“适配”向“赋能”升级,学校为此开发跨学科课程,建立幼小衔接与生涯发展贯通机制,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推动学生社会融入。
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陈莎茵分享了职业导向的孤独症职教课程体系,该体系贯穿十二年教育周期,以职业兴趣课为载体,通过真实岗位案例教学帮助学生储备就业技能,实现从“学生”到“工作者”的身份过渡。
成都市武侯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蔡晓莉研发“蔡老师说行为”豆包智能体,构建孤独症学生情绪行为综合干预模型与智能化行为评估工具,借助AI技术创新孤独症情绪行为干预方式,推动了传统干预模式的创新。
专家点评:以专业视角锚定孤独症教育变革方向 浙江工业大学、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聘教授徐云指出,孤独症学生教育正从“缺陷补偿”向“潜能开发”转型,需立足核心素养视角,精准识别并挖掘学生潜能,尊重个体差异、聚焦优势特长,开发适配课程,助力孤独症学生全面发展,拥有有尊严、快乐且有意义的人生。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李天顺对本次微论坛的圆满举办表示祝贺。他评价本次论坛是聚焦特殊教育发展难点、痛点的高水平交流平台,对特殊教育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肯定了我国特殊教育取得的显著成就,高度赞扬海淀特教30余年坚守课程改革、追求高质量育人的实践精神。他勉励广大特教工作者秉持锐意改革、守正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孵化更多优秀成果,共同推动我国特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本次微论坛聚焦融合教育背景下孤独症儿童育人模式创新,深入探讨了学龄前孤独症儿童教育支持策略、大龄孤独症儿童职业教育与社会适应路径等重难点问题。论坛的举办不仅为全国特殊教育工作者搭建了交流互鉴的平台,更推动了孤独症儿童育人逻辑的深层变革,为基础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与实践参考。(黄小林 通讯员 白小丽) |
| 责任编辑:王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