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芯小学馆校携手,共建行走的思政课程
发布时间:2025-11-24来源:成都高新区西芯小学 作者:李林 通讯员 杨佳 石砾浏览量:2934
2025年11月18日下午,在成都高新区西芯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许晓琴的引领下,副校长瞿代之、教导处副主任杨佳、道德与法治组长陈萍协同师生团队走进四川大学博物馆,开展了一场“行走的馆校协同思政课程”。此次活动以“蜀道难?——破解‘天堑变通途’的奇迹密码”为主题,将思政课堂“搬”进博物馆展厅,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与创新探索。
本次活动充分依托四川大学博物馆“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同志诞辰121周年专题展”的内容与场景优势,由馆校双方共同精心设计了一堂沉浸式思政课。馆校双方的老师们将邓小平同志的历史功绩与新时代交通建设成就相结合,为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开课伊始,瞿代之带领学生在邓小平同志雕像前肃立鞠躬,深情讲述邓小平同志“为中华民族站起来、稳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奋斗七十余年”的丰功伟绩,表达对伟人的崇高敬意。随后,博物馆讲解员单颖为同学们简要讲述了邓小平同志的生平与历史功绩,并引出“从交通变迁看伟人魄力”的教学主线。
在成渝铁路展台,学生们齐诵《蜀道难》,通过“噫吁嚱,危乎高哉”的诵读感受蜀道之险。瞿代之引导学生用教具搭建四川周边地形模型,分析“东北山脉、西南高原”的地理屏障。围绕“蜀道为何难?”这一问题,同学们分组模拟蜀地周边的山地与高原,亲身体验到蜀地特殊地理环境导致的蜀道难。接着,两位老师带领同学们深入了解成渝铁路——新中国成立后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在一段段铁轨枕木前,讲解员生动讲述当年筑路的艰辛历程与“人民铁路人民建”的感人故事,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在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带领下,军民团结一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将天堑变通途的壮阔历史,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邓小平爷爷心系人民的高贵品质,迎难而上的工作作风。
小组任务环节,学生们完成《迎难而上》任务卡,分析新中国初建时面临的“技术封锁、物资匮乏、财政困难”三大挑战。四川大学博物馆讲解员通过史料还原历史场景。学生们通过对比1903年川汉铁路计划与1952年成渝铁路通车的时间轴,理解“发动群众、就地取材、军工参建”的智慧结晶。
本次馆校共建思政课,是成都高新区西芯小学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传承弘扬之责,发挥自身独特资源优势的生动实践。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政策指引下,激活爱国情怀、淬炼思想品格的“活态”思政教育阵地——以馆藏文物为叙事载体,以场景还原为沉浸纽带,将宏大的家国叙事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可共鸣的具象表达,让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与实效性得到显著提升。
杨佳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开发主题课程,让红色基因融入学生血脉。”瞿代之表示:“博物馆不仅是文物收藏地,更是培养家国情怀的实践课堂。”许晓琴表示:“通过将文物、历史与思政教育结合,我们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近’起来,让博物馆成为‘第二课堂’。” 成都高新区西芯小学与四川大学博物馆的此次合作,标志着馆校协同在思政教育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充分验证了博物馆作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广阔前景。学校将继续让博物馆真正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第二课堂”,让红色基因的精神密码和巴蜀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新一代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与文化滋养。(李林 通讯员 杨佳 石砾) |
| 责任编辑:张馨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