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麦宋代“顶流”,芳草南区小学与千名师生共赴“三苏朋友圈”之约

发布时间:2025-11-06来源:成都高新区芳草南区小学 作者:彭鲁湘 通讯员 王子安 钟睿瑶 林文红浏览量:3051

当千年苏祠遇见现代研学,当传统文化碰撞云端技术,近日,一场跨越屏幕的“文化之约”启幕。由成都市教科院主办、眉山市教科院协助、成都市综合实践工作室设计指导、天府新区技术支持,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成都高新区芳草南区小学开发实施的“探秘三苏”云端研学课程,不仅以创新形式让三苏文化“活”起来,更在9月20日和11月4日的两场三苏祠现场课上,让多地师生共赴了一场沉浸式的文化盛宴。

前期筹备:匠心打磨,只为一场文化之约

“云游三苏”的种子,早在2025年初便已埋下。1月12日项目正式立项,从最初的想法雏形到落地呈现,每一步都浸透着团队的用心。

3月12日,成都市综合实践教研员肖慧、李梦玥、成都市综合实践工作室导师李青、天府新区技术组郭强与成都高新区芳草南区小学学“探秘三苏”项目组齐聚一堂,开启首次交流会。大家围绕“如何让三苏文化贴近学生”展开深入探讨,初步拟定了活动方案,为项目定下“沉浸式、互动性、文化性”的核心方向。

图一.jpg

4月15日、5月20日,“云端研学”项目组的老师们两度奔赴眉山,走进三苏祠,反复测试直播设备与互动技术,确保“云端连接”无死角,与当地文化工作者交流,挖掘三苏故事里的教育细节。

两次实地考察后,成都高新区芳草南区小学课程组精准发力,从学生视角组织六年级师生设计制作了研学前的三节微课:林文红、李春玉、徐丹三位老师共同打造《三苏故事会》微课;林琳、钟睿瑶老师与孩子们携手完成《三苏的朋友圈》微课;钟玟润、魏筱老师则聚焦《三苏处世之道》,结合具体历史场景与现代生活案例,将深奥的人生哲理转化为学生能理解、可借鉴的成长启示。这些微课不仅成为前置学习的重要资源,也为后续的课堂互动与深度探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暑假期间,学生们也开启了“前置学习模式”,或背诵三苏诗词、探寻背后故事,或阅读《苏东坡传》《苏轼的朋友圈》等书籍,或观看《唐宋八大家》《苏东坡》等纪录片,更有家庭组队追寻三苏足迹,打卡眉山、黄州等地;不少学生还以小组为单位查资料、做讨论,完成了研究报告、三苏人物绘画、“三苏朋友圈”设计等过程性成果,为现场课做好了充分准备。

现场直击:晚香堂前,共赴“三苏朋友圈”之约 

9月20日,成都高新区芳草南区小学老师钟蕊瑶带领六年级24名学生,与眉山师范附小五年级20名同学并肩而坐,共同开展现场直播课《三苏的朋友圈》。

成都市教科院综合实践教研员李梦玥、眉山市教科所赵宇、成都市综合实践工作室导师李青现场指导,对课程的创新形式与文化深度给予高度认可。与此同时,高新区尚阳小学、高新区蒙彼利埃小学、七初附小等学校的师生通过直播在线观看,跨越空间共享这场文化大餐。

课堂终章:家风传承,解锁《三苏祠里的家风基因》

11月4日,王子安带领学校四名学生和眉师附小四名学生一起走进三苏祠,带来《三苏祠里的家风基因》课程。课上,王子安以“苏氏家风”为切入点,结合三苏祠内的匾额楹联、碑刻故事,带领两地学生解锁三苏家风的核心密码——“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直播间内,在线师生也积极参与互动,通过辩论呈现自己的学习心得,让“文脉传家”的理念跨越空间传递。新疆、重庆、甘孜、阿坝、龙泉、天府新区、七初附小等46所学校的3千多名师生通过直播在线观看,参与互动。直播结束,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综合实践分会秘书长冯新瑞老师对市教科院已主办四期的云端研学课程的价值和有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

从立项到落地,从实地调研到云端互动,“探秘三苏”云端研学课程不仅让学生们走进了三苏的世界,更以“线上+线下”“研学+直播”的创新模式,为传统文化教育开辟了新路径。未来,这场文化之旅还将继续,让更多童心在千年文脉中汲取成长力量!(彭鲁湘 通讯员 王子安 钟睿瑶 林文红)

责任编辑:陈旭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