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华区覃佳利名师工作室:焕新理念创新方法 共研特需支持策略

发布时间:2025-11-05来源:成华区覃佳利名师工作室 作者:通讯员 范先仙 何婷婷 陈顺仟浏览量:2720

教育的温度,是让每个生命都被看见、被滋养;融合的美好,是让每颗“星星”都被接纳、被照亮。为深化广义特需学生支持工作,由成华区教育局教师共享中心、成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成华区覃佳利名师工作室、成都市建设路小学承办,成都市蓉城小学片区融合教育支持服务中心协办的“焕新理念创新方法 共研特需支持策略”活动,于2025年10月31日下午在成都市建设路小学温暖启幕。

1.png

四川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副主任李秀,成华区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成华区覃佳利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覃佳利,成华区政府特殊教育督学吴玉芹,覃佳利名师工作室和蓉城小学片区融合教育支持服务中心的领导和老师们齐聚一堂,共探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课堂展示:暖意融课堂,成长见真情​

活动在一堂生动鲜活的体能训练课中拉开序幕。成都市建设路小学刘越老师与六年级六班同学共同呈现《体能训练——协调性与灵敏性练习》精彩课例。

2-1.jpg

刘老师精准践行“分层支持、个性发展”的融合教育理念,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设计梯度化训练任务,运用可视化指令降低参与难度,并对特需学生给予耐心陪伴与个性化辅助。课堂上,同伴间的默契协作、教师的适时鼓励,共同营造出温暖而有力的学习氛围。

领导致辞:箴言启新程,聚力绘宏图

在领导致辞环节,成都市建设路小学校长戚邓以深情而坚定的声音,为本次活动定下基调。她指出,融合教育早已超越单一学校的“独角戏”,正演进为全体教育者共同谱写的“协奏曲”。

4.jpg

经验分享:实践汇真知,携手探新途

随后,来自建设路小学、双林小学、树德小学的三位教师,分别分享了各校在特需学生支持方面的实践智慧。

建设路小学金丹丹老师聚焦“班级环境创设与家校社协同”,通过调整学业要求、实施因材施教,用心守护每个孩子的成长花期。

5.jpg

双林小学蒲鑫明老师针对情绪障碍与自闭症学生,提出“情绪安抚、学业减负、社交引导”三维支持策略,为“情绪火山”提供有效的降温方案。

6.jpg

树德小学夏友奎老师以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为引,系统解析“评估—干预—展示”的完整实践路径,为特需儿童教育提供清晰可行的行动指南。

7.jpg

三位教师的分享涵盖ADHD干预、情绪障碍疏导等核心议题,均源于工作室的扎实教研与实践积淀,为现场同仁提供了具体而鲜活的支持范式。

专家答疑:妙语解迷思,慧心破难题​

在实际教学中,特需学生支持工作往往面临诸多困惑。​

四川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副主任李秀从老师们的实际困惑出发,告诉大家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原因,可以通过探寻原因,破解特需学生的行为问题;还建议老师们做好差异化教学设计,为特需学生的活动进行调整、降低难度;结合家校沟通,使特需学生的支持方法更有针对性。

8.jpg

成华区特殊教育责任督学吴玉芹为大家讲述了众多自己亲身经历的案例,建议大家平时多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为他们提供切实有效的干预解决办法,助力特需学生进一步成长。

9.jpg

工作室领衔人覃佳利以《精准赋能:特需学生支持策略的实践与探索》为题,则从环境适应、同伴交往、课堂适应和学习适应支持策略出发,在面对不同类型的特需学生时,要“少对抗、多引导、立规则、稳情绪”,让每一位特需孩子都能在适宜的支持策略中找准节奏,收获自信。

10.jpg

活动总结:爱心筑基石,融合赴明天

教育是温暖的修行,融合教育更是用爱与专业搭建的成长之桥。本次研讨通过课堂展示、经验分享、专家引领等多维形式,汇聚了片区融合教育的实践智慧,深化了对特需学生支持策略的理解,为各校推进融合教育注入了新动能。

13-合照.jpg

未来,覃佳利名师工作室将继续秉持“焕新理念创新方法”的宗旨,深耕融合教育实践,携手更多教育同行,以理解、尊重与专业,为每位特需学生铺就通往幸福的成长之路,让每个生命都绽放独特光芒。(通讯员 范先仙 何婷婷 陈顺仟)

责任编辑:毛逸舟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