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旃檀小学与旃檀寺地铁站的距离只有0公里
发布时间:2025-11-01来源:成都市新都区旃檀小学 作者:翁玉华 通讯员 邓锐浏览量:2911
当小朱同学在站务人员的指引下,第一次清晰地指认出紧急停车按钮的位置时,我们看到,知识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图片,而是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活”了过来。这看似寻常的一幕,恰恰是成都市新都区旃檀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的一次深度实践。教育的边界,正在这样的瞬间被无限拓宽。
成都地铁27号线旃檀寺站,一个典型的城市公共交通节点,旃檀小学与其直线距离大约2公里,距离虽然存在,但教育场域的边界正在悄然消融,一个以“协同育人”为核心的社会性学习空间被正式构建。
地铁课程:学生发展的多重图景 在“地铁探索家”环节,学生们手持任务卡,寻找消防设施、辨识安全标识。他们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主动的发现者。当抽象的“安全须知”与具象的“站台间隙警示线”重合,当“公共秩序”的概念通过观察乘客的上下车行为变得清晰,一种更深层次的“体认”便悄然发生。这远比在教室里听讲更为深刻,因为知识在应用中获得了意义,规范在情境中得到了理解。
“您好,请在安全线内等候。”五年级的张同学履行着“小小引导员”的职责。这一刻,他不再是单纯的学生,而是地铁站这个微型公共空间的一份子。这种由“观察”到“模拟实践”的设计,其目的绝非游戏,而是让学生明确两点:一是对规则的敬畏,二是对自身行为所能产生的公共影响力的感知。这种在付出中获得的成就感,是形成社会责任感最肥沃的土壤。
“零公里”背后,是教育生态的重构 此刻,学生与旃檀寺地铁站“零公里”的接触,其深层价值远不止一次成功的活动。它象征着一种育人模式的新思考:学校是连接万千社会资源的枢纽;课程是可以随时嵌入社会现场的、充满生命力的模块。学校将地铁站变为课堂,请站务人员担任导师,正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学习无处不在,成长关乎对真实世界的洞察与融入。
同学们意犹未尽的分享,印证了社会大课堂的独特魅力。旃檀小学与旃檀寺站的距离无限趋近于零,这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拉近,更是学校致力于构建“无边界学习场域”的决心体现——当教育的围墙被打开,社会的广阔天地,便是学生成长的最好教材。(翁玉华 通讯员 邓锐) |
| 责任编辑:郭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