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灌输式教学,抚琴小学“红蓝手环”创新解锁礼仪密码
发布时间:2025-10-29来源:成都市抚琴小学校 作者:魏雅莉浏览量:2249
近日,成都市抚琴小学的教室里响起了中英文问候交织的声音,一场别开生面的中西方礼仪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正在开展。该校以“红色手环代表中国礼仪学习者、蓝色手环代表西方礼仪践行者”的创新形式,聚焦见面礼仪与餐桌礼仪两大核心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模拟中感受文化差异,筑牢理解与尊重的文明根基。 课程伊始,魏老师先向学生介绍了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随后将红蓝手环分发给同学们,一场跨越文化的礼仪模拟正式拉开帷幕。
在见面礼仪环节,戴红色手环的“中方代表团”率先登场:面对扮演“长辈”和“同伴”的师生,他们纷纷双手交叠行拱手礼,身姿微微前倾,用清晰的汉语问候“叔叔阿姨好”“同学你好”,一举一动间尽显谦逊恭敬;而戴蓝色手环的“西方代表团”则面带微笑,主动伸出右手与“友人”轻轻交握,眼神真诚对视,同步说出“Nice to meet you”,部分同学还根据场景做出轻拥致意的动作。
“中国拱手礼讲究‘以手代礼’,传递的是对辈分、身份的尊重,动作谦和内敛;西方握手礼强调平等互动,眼神交流和肢体接触是表达诚意的重要方式。”老师现场拆解两种礼仪的文化内核,让学生直观理解差异背后的文化逻辑。 餐桌礼仪模拟环节更是精彩纷呈。红手环小组分析中餐中的“长幼有序”原则依次入座,餐桌中央摆放着共享菜品,同学们手持筷子时自觉避开“插饭”“敲碗”等禁忌,还主动为身边的“长辈”和同学夹菜,诠释着“共享团圆”的中式餐桌文化;蓝手环小组则诠释了什么是西餐礼仪,同学们采用分餐制摆放餐具,每人一套刀叉,进食时保持安静,切菜时避免发出声响,不随意为他人夹菜,充分尊重个人饮食选择。
“中式餐桌是‘情感的纽带’,劝菜是关爱他人的体现;西方餐桌是‘规范的舞台’,分餐制和礼仪规范彰显对个人空间的尊重。”老师通过现场对比,引导学生发现两种礼仪虽形式迥异,却都蕴含着“尊重他人”的共同本质。 “我更喜欢中式的礼仪,这让人感觉更加亲切,可以更好的融入到集体中。”戴红手环的学生分享道;戴蓝手环的同学则说:“我更喜欢西方的人际交往关系,因为更加的直接,没有太多的弯弯绕绕。”课堂上,同学们一边记录礼仪要点,一边热烈讨论,原本抽象的文化差异变得具体可感。 中西方礼仪的核心差异在于文化基因:中国礼仪根植于“伦理秩序”,注重谦逊、恭敬与集体和谐,无论是拱手礼的辈分区分,还是餐桌的长幼座次,都体现着对人伦关系的重视;西方礼仪源于“个体平等”,强调独立、直接与边界尊重,握手礼的对等性、分餐制的独立性皆彰显着对个体价值的推崇。“但两种礼仪并无优劣之分,核心都是‘尊重’——中方以‘礼’维系关系,西方以‘仪’彰显诚意。”课程最后,同学们手持红蓝手环共同宣誓:“尊重文化差异,包容礼仪不同,以礼相待,用心沟通。” 据悉,抚琴小学此次课程打破了传统礼仪教学的灌输模式,通过“场景模拟+对比解读+实践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并非学习单一礼仪规范,而是培养学生“理解差异、尊重多元”的思维方式,这场红蓝手环见证的礼仪之旅,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跨文化交流的基础技能,更在心中播下了包容互鉴的种子,助力他们成长为兼具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少年。(魏雅莉) |
| 责任编辑:张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