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降妖除魔,双林小学御风分校学子解锁《西游记》深层魅力
发布时间:2025-10-24来源:成都市双林小学御风分校 作者:魏雅莉浏览量:1880
10月23日下午,成华区教科院副院长文波走进成都市双林小学御风分校,为六年级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西游记》专题讲座。这场讲座如同一把金钥匙,开启了通往经典深处的大门,引领同学们走进《西游记》中那些鲜为人知的奇幻秘境与文化深处。
东西方奇幻的想象密码 讲座伊始,副院长文波以生动的案例,对比了中西方奇幻电影与文学作品。他指出,西方奇幻作品如《哈利·波特》系列,构建了一个魔法与麻瓜并存的现代奇幻世界,其中的魔法学校、咒语与飞天扫帚等元素,洋溢着西方文化对超自然力量的浪漫想象。而中国奇幻文学的代表《西游记》,则融合了神话传说、佛道文化与民间故事。取经团队跋涉十万八千里,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展现出东方神魔世界的独特魅力。其中的妖怪形象,如蜘蛛精、白骨精等,多与传统文化、自然现象紧密相连,蕴含着东方的神秘色彩与哲学思考。通过对比,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奇幻创作的差异与魅力。
探寻名著背后的执笔人 关于《西游记》的作者,历来众说纷纭。文波为同学们梳理了不同观点。传统上多认为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这一观点主要源自清代学者的考证,吴承恩的人生经历与文学风格,与《西游记》中丰富的社会讽刺和想象力确有契合之处。 文波指出,尽管作者问题尚无定论,但探索本身即是对经典的致敬与深入解读。他鼓励同学们以探究的精神,去挖掘文字背后的故事与历史。
神兵利器背后的文化密码 在同学们最感兴趣的兵器环节,文波揭秘了《西游记》中那些武器不为人知的奇妙之处。
大众普遍认为金箍棒只是威力无穷的兵器,然而文波指出,它原是东海龙宫的“定海神珍铁”,其“定海神针”的属性才是关键。金箍棒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而“13500”这个数字,与道家“人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的说法相呼应,暗含生命哲学的深意。 此外,孙悟空的诸多经历也与数字紧密相连:他在八卦炉中炼了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火眼金睛;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恰与取经路程相呼应;七十二般变化中的“七十二”,在传统文化中象征吉祥,与一年的天数、五行等元素相关。这些数字并非随意设定,而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 相比金箍棒,九齿钉耙更为珍贵。它由太上老君亲自锻造,全称“上宝沁金耙”,“九齿”对应九宫八卦,具有辟邪驱魔的神力,不仅是一件武器,更是一件蕴含道家智慧的神器,地位在原著中甚至高于金箍棒。 最令同学们啧啧称奇的是沙僧的降妖宝杖,其原型竟是擀面杖。这件看似朴实的兵器,实则象征着沙僧守护取经之路、传承佛法的坚定使命。
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文波以深入浅出的讲解,为大家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西游记》的大门。原来,经典之中处处藏着文化的密码与创作的巧思。相信通过这次讲座,成都市双林小学御风分校六年级的同学们不仅对《西游记》有了更深的理解,更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心中种下“亲近经典、解读经典”的种子。(魏雅莉) |
| 责任编辑:周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