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区蔡晓莉名校长工作室搭建交流平台共探教育革新

发布时间:2025-10-23来源:四川教育在线 作者:赖波 通讯员 贾志惠浏览量:1894

2025年10月22日,成都市武侯区蔡晓莉名校长工作室“人工智能赋能中小幼德育工作”分享会在武侯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会议室成功举办。工作室全体成员齐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与中小学、幼儿园德育工作的深度融合展开深入交流,为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

图片1.png

活动由武侯区特殊教育学校总务主任杨丽民主持,她详细介绍了会议流程,拉开了本次经验分享与思想碰撞的序幕。

图片2.png

工作室领衔人蔡晓莉在发言中,从多重维度阐述了人工智能赋能德育工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她指出,工作室始终将提升中小幼德育与综合育人水平作为核心目标,而武侯区成熟的行为干预技术为AI与教育的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前,工作室的行为干预研究成果已通过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等高端平台走向全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面对新时代教育需求,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亟需人工智能的技术支撑,未来工作室将持续深耕行为干预与认知行为疗法的智能化应用,推动科技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切实解决一线德育工作中的实际难题。

图片3.png

在成员分享环节,来自各学校的教育工作者结合实践案例,生动展现了人工智能在德育工作中的落地成效。成都市磨子桥小学分校德育主任李小燕表示,工作室搭建的专业平台,让普通小学得以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赋能德育的实践。通过工作室的线上学习平台与行为综合干预AI智能体课程,班主任的带班能力与德育专业素养显著提升,进而辐射到更多师生。她特别分享了利用人工智能优化家校沟通的案例,通过智能工具精准对接家长需求,有效缓解了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焦虑情绪,构建了家校协同的德育新格局。针对特殊儿童的德育与行为引导,学校以年级为单位,借助AI技术梳理学生个体情况,通过个别辅导实现精准育人,不仅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认知,更提升了特殊儿童的校园接纳度。未来,学校计划围绕认知行为疗法的智能化应用开展家长沙龙,进一步推动家庭德育的科学化发展。

图片4.png

成都市武侯区第四十五幼儿园保教主任周春梅谈到,人工智能的介入彻底改变了幼儿园的德育工作模式。工作室研发的行为综合干预AI智能体投入使用后,教师能够精准分析幼儿的行为特点与心理需求,相比传统的书本理论,智能化手段让德育引导更具针对性。该智能体推荐给家长后,获得了广泛好评,成为家园协同开展幼儿品德启蒙教育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推动了教师与家长对特殊儿童接纳度的提升,让德育的温度通过科技传递到每一个家庭。

图片5.png

成都市第三十七幼儿园教科研干事、保教副主任陈雨薇则分享了人工智能在德育与党建融合中的创新实践。借助智能体工具,学校成功探索出德育与党建深度结合的育人路径,有效破解了一线教师在幼儿心理、行为教育中的困惑。同时,人工智能显著提升了家园沟通的效率与质量,让德育工作从校园延伸到家庭,形成了全方位的育人网络。

图片6.png

蔡晓莉在总结点评中对各成员单位的实践成果给予高度肯定。她表示,本次分享会的案例充分展现了人工智能赋能德育的实际价值,不仅推动了区域德育工作的提质增效,更见证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她希望未来工作室能继续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成员间的经验共享与协同进步。

图片7.png

图片8.png

在自由交流环节,成员们围绕“人工智能如何深化赋能德育工作”展开热烈讨论,纷纷分享特殊儿童德育、亲子教育智能化等方面的思考与经验。大家一致认为,工作室的专业支撑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坚实保障,在数智时代背景下,唯有持续探索人工智能与德育的创新结合点,才能更好地满足新时代的教育需求。(赖波 通讯员 贾志惠)

责任编辑:张馨月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