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境融合 个性赋能 成大附小探索“人工智能+教学”新样貌

发布时间:2025-10-15来源:成都大学附属小学 作者:赖波 通讯员 姆巴伍勒莫 朱磊浏览量:2454

当AI的智慧之光普照教育领域,教育正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2025年10月13日上午,成都大学区域教育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陈静萍博士,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研培科年华副科长、洪瑜霜老师,龙泉驿区教育局龙荣华科长、付见老师一行,走进成都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成大附小),开展成都市2025年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试点项目培育现场走访调研。

实地调研,全方位感知智慧校园的应用场景

在学校校长崔雪梅的带领下,专家组参观了学生成果展示区域。陈燕秋老师和学生共同向专家们讲解如何以“冰卫星探测基地”模型制作为载体的项目式学习。学生们巧妙的运用工程技术、人工智能工具,对废旧材料进行精密加工与组装,在动手实践中让学生掌握测量、切割、连接等基本劳动技能。

20251015_085124_000.jpg

20251015_085124_001.jpg

在人工智能实验室内,周洋老师介绍,学校作为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校,高度重视学生科技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建有“少年派·致未来”科创空间,聚焦航空航天与人工智能领域,通过互动体验激发学生兴趣。学校定期开展开源鸿蒙课程活动,STEAM工作坊则配备电脑、激光切割机、机器人套件等设备,支持三、四年级学生进行编程、机器人、科学实验等实践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致力于打造多元、高质量的科技学习环境。

20251015_085124_003.jpg

专家组走进了吴裕程老师的科学课堂。吴裕程以教科版小学科学《水》单元为基础,围绕“水沸腾”现象,结合虚拟实验与真实探究,构建“从虚拟到真实”的学习路径,实现科学认知与安全教育的双轨并行。在虚拟实验中,学生模拟酒精灯加热过程,观察沸腾现象,初步理解温度变化与气泡生成等原理。课程贯穿安全知识,强调酒精灯规范使用与烫伤防护,并延伸至家庭及公共场所的热源风险识别,实现从实验室安全到生活场景的迁移,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与安全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0251015_085124_004.jpg

在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赋能师生个性化成长的道路上,学校的探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生动展现了“人工智能+科学教育”的实践成效。

专题汇报,系统阐述AL策略与实施路径

副校长董双威以《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虚实结合学习环境建设及个性化指导》为题,向专家团队系统阐述了学校智慧教育的实施蓝图。他提到,学校以“AI+科学教育”为核心场景方向,聚焦“教学评一体化”的虚实融合学习环境构建,探索以小学科学实验为载体的个性化学习路径。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环境支撑—课程融合—数据驱动—评价反馈”一体化场景体系,通过虚实结合实验环境、跨学科课程整合、智能化评价工具,实现教学过程的精准化、个性化和可视化,推动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学校开发“科幻+人工智能+N”跨学科课程体系,设立人工智能初级/中级、无人机、3D打印、星空实验室等十余个科技社团;制定校内校外实验目录,推动项目式、探究式、启发式实验教学流程落地。引入讯飞智慧窗、NB实验室、SEED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等智能平台,构建“实物实验+仿真操作+在线测评+评价手册”四位一体的教学环境,实现学习过程数据的全程采集与智能分析。组建校内专业教师团队与校外专家智库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教师数智素养培训,推动“人工智能+科学教育”深度融合。

20251015_085124_006.jpg

研讨交流,专家建言献策

在讨论环节,专家团队对成大附小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所取得的进展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学校在课程设置、实践探索与成效呈现方面均表现出系统性与扎实性。并结合学校实际,提出四项指导建议:以“好奇心和想象力”为核心,夯实科学教育基础;以“课程-环境-工具”协同,明确融合重点;以“成本效益-可复制性”为导向,优化项目推广;以“评价体系-跨学科交流”驱动,促进全面优化。

“智境融合,个性赋能”不是一句遥远的口号,它正在成大附小以及千千万万学校的教育实践者课堂上生根发芽。下一步,学校将围绕专家指导意见,重点推进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课程与环境建设、制度与队伍完善、成本效益优化及评价交流机制创新,持续深化“科学教育+AI”场景建设,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教育样板。(赖波 通讯员 姆巴伍勒莫 朱磊)

责任编辑:毛逸舟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