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学科边界,柏合学校用跨学科实践为学子种下探索之心

发布时间:2025-10-11来源:成都市龙泉驿区柏合学校 作者:李林浏览量:2629

当心理活动融入画笔色彩,当道法课遇上信息技术,当科学原理在巧手中变为现实……教育,正悄然打破学科的壁垒。近日,成都市龙泉驿区柏合学校小学部综合组在各年级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与创意表达中,收获了全方位的成长。

二年级心理+美术:“我的自画像”

为引导二年级学生走进自我探索的奇妙世界,心理健康课上的“我的自画像”心理活动,旨在让孩子们通过画笔捕捉自己独特的外貌印记——无论是亮亮的眼睛、俏皮的马尾、还是笑起来的小梨涡,同时发现藏在日常里的性格闪光点,在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的过程中,悄悄播下积极自我认知的种子。

活动中,孩子们用彩笔勾勒“专属自己”的模样,在画像旁认真标注“我喜欢绘画”“我性格开朗”等小特点;随后,愿意分享的孩子带着作品站上讲台,轻声讲述画里的故事,教师则用温暖的肯定,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我很特别”的力量。

这场充满童趣的自我探索,不仅让孩子们清晰看见自己的模样与优点,悄悄增强了自我认同感,更在倾听他人分享的过程中,学会发现身边伙伴的美好,让包容与欣赏的氛围在教室里轻轻流淌,为他们后续心理健康成长筑牢温暖的基石。

五年级道法+信息技术:制作课余生活温馨提示卡

为促进学生道德素养与信息技术能力的协同发展,柏合学校五年级开展了“制作课余生活温馨提示卡”主题实践活动。本次活动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细节,传递文明正能量。

活动旨在通过设计与制作温馨提示卡,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文明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同时锻炼其图文排版、数字化表达和信息整合能力,实现德育与信息素养的双重提升。

学生围绕“校园安全”“文明礼仪”“反欺凌”“环境保护”等主题,自主设计温馨提示语,并运用绘图软件或AI工具制作成精美的电子提示卡。内容涵盖课间活动、公共场所行为、网络文明等多个方面。

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学生可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选择场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图文设计,并鼓励使用AI辅助生成内容,提升作品的创意与规范性。

2.黄晨茜(5.2).png

10.肖煜洋(5.3).jpg

六年级:科学学科活动——自制简易显微镜

显微镜就是利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而成,物体先通过物镜(靠近物体的凸透镜)使物体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然后用目镜(眼睛观察一端)把这个图像再一次放大(正立、放大的虚像),就能看清楚微小的细节了。利用这个科学原理,同学们寻找硬纸板、塑料瓶、胶带等一些常使用的工具和材料,在硬纸板上画出显微镜部件图形并剪裁,再用塑料瓶、凸透镜等拼装显微镜零件等,自制了一个显微镜模型。

科学图二.JPG

科学图三.JPG

模型建构的方式,不但直观地理解科学概念,更加深入地探究科学原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育,不止于课本;成长,发生在课堂内外的每一个探索瞬间。相信当知识的边界被打破,当学习的场景与真实生活相连,孩子们收获的将不仅是技能与知识,更是一颗感受美、发现爱、勇于探索的珍贵初心。(李林)

责任编辑:毛逸舟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