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小学教师沉浸阅读之美,探寻思辨之光

发布时间:2025-09-19来源:成都高新区新光小学 作者:黄小林 通讯员 王弦浏览量:2415

金秋时节,麦浪飘香,一场关于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探索之旅,于9月17日下午,在成都高新区新光小学悄然开启。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以及语文学科基地联盟学校的同仁们齐聚一堂,共同参与这场“思辨性阅读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活动特邀四川大学哲学与教育学的刘莘教授,带来了一场题为《思辨性阅读:新课标反思及教学改革》的专题讲座。副校长朱春香、教科室主任周贵芳、教导处副主任吴玲全程参与。

这次教学研讨活动,旨在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的育人方针,探索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让新课标(2022版)的理念在课堂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讲座伊始,刘莘以“思辨性阅读,为什么?”引发思考,深入探讨了思辨性阅读的价值。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与思辨性阅读深度绑定,学生在思辨阅读中增强文化认同、锻炼语言运用、提升思维能力、实现审美创造。

20250918_225105_003.jpg

思辨性阅读,是一种深度的阅读。刘莘提出教学改革可从多方面入手:在阅读环节,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开展“沉浸阅读”,其原始阅读感受是重要资产,同时实施覆盖阅读前、中、后的“阅读调查”,动态掌握思辨进度。接纳学生对文本的“不喜欢”,鼓励其自主发起思辨性问题,教师筛选后让学生描述问题,锻炼精准表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阅读问题,教师适时引导,抛出问题推动思辨纵深发展。依据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的要求,综合运用泛读、精读、沉浸、开放等方式,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全面提升思辨力。同时要明确“不做”的边界,不依赖视频资源等过度辅助,不提前设定固定思辨结论,不滥用机械思辨策略,不追求“标准答案式”课型,不过度规划课程流程,不依赖作者背景先入为主,不进行固化思辨示范,减少形式主义干扰。

20250918_225105_004.jpg

那么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呢?刘莘提出“弱设计,强生长”模式,采用翻转课堂、陶行知“小先生制”,让学生课外完成整本书思辨阅读,课堂集中交流。同时秉持“为成长做有思想的减法”理念,为学生筛选书籍读物,聚焦核心思辨点开展教学。教师提问关注学生“原始体验”“情绪内涵”,如学生对文本中人物行为的质疑,引导其从文本找证据理性辨析。测评围绕“整体领悟、事实澄清、审美鉴赏、观念理解、反思批判、想象拓展”六个维度,遵循“始于感性→成于理性→以理化情”目标。运用“心智地图”引导思辨阅读,从“知、情、意”三个层面构建思辨框架,围绕“友谊的真谛”“爱的本质”等核心议题设计思辨问题。

20250918_225105_005.jpg

在研讨的尾声,老师们积极向刘莘提问,就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策略、课外读物选择、阅读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刘莘耐心解答,为老师们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现场气氛热烈,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老师们受益匪浅。这不仅是一场学术的交流,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一次灵魂的觉醒。

思辨性阅读的教学改革,是对新课标理念的深度践行,也是回应学生思维成长需求的必然选择。从打破固化的教学模式,到聚焦学生真实的思辨体验;从借助多元策略搭建深度思考的桥梁,到让阅读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探究”,每一步探索都充满了挑战,但也充满了希望。未来,新光小学将持续以“弱设计”释放学生思维的活力,以“强生长”挖掘文本的思辨价值,让思辨成为学生阅读的习惯,成为他们成长的能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思辨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阅读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黄小林 通讯员 王弦)

责任编辑:张馨月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