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 润心育德 高新实小构建高质量育人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5-06-19来源:四川省成都高新区实验小学 作者:赖波 赖羽纶 周钰浏览量:2470
6月19日上午,以“AI赋能·润心育德”为主题的2025年成都市教育学会小学德育专委会研讨活动(一)暨高新实小2025年“金紫荆”教育节,在四川省成都高新区实验小学四楼学术厅正式拉开帷幕。来自成都市教育学会小学德育专委会代表、会员学校德育干部及教师、各级专家、高新区兄弟学校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并参与这场聚焦人工智能与小学德育深度融合的盛会。 智慧启幕:共探德育新路径 8:30,与会嘉宾通过学校宣传片深入感受了高新实小“每一个生命自由生长”的办学理念及其在德育方面的积极探索,随着主持人张励文的开场,拉开了此次活动的序幕。 启动仪式上,成都高新区德育教研员吴少娟致欢迎辞。她概述了高新区以“数字赋能”推进区域德育创新发展的核心策略,并重点介绍了承办校成都高新区实验小学的德育特色及成果。吴少娟表示,高新实小在学科融合、社会大课堂、网络课堂等方面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创新德育模式,为全区德育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并特别感谢了结对帮扶的北京史家小学的贡献。她强调了本次活动作为展示高新德育成果、凝聚共识、探索未来路径的重要意义,并预祝活动成功。 课例展示:AI赋能激活育人新场景 活动的核心环节——AI德育课例展示由高新实小王澳迎老师率先登场,随后,北京史家小学教育集团刘伟男、成都市双流区永安小学谭玲分别带来课例。 王澳迎《美育浸润,影动世运》 刘伟男《画里乾坤》 谭玲《生命的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在专家点评环节,成都市教科院德育研究员周玫指出,三节课分别从中华传统文化“双创”、“超学科”融合价值引领、生态文明与生命教育等维度,展现了学科育人的实践探索,各具特色。针对AI技术应用,她强调了提升学生参与度与体验感、发展指向深度学习的“学科智能体”、深化AI在多层次评价中的作用以及探索AI作为辅助丰富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她建议未来需在内容上紧扣学科素养与德育思政,在途径上着力建设学科智能体并探索“双师”教学,最终在AI赋能下实现“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的整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经验共享:共绘数智德育新图景 在AI德育主题交流环节,成都高新区实验小学副校长袁春玲作《思政引领,数智赋能小学德育创新实践》主题分享。她系统介绍了学校在思政引领下,通过课程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五大途径,积极探索AI等数字技术与德育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旨在提升德育的时效性、吸引力和效能。这份来自一线的“高新经验”,展现了高新实小在技术赋能德育创新中的前瞻思考与实践深度,为区域乃至更大范围提供了可借鉴的“高新样本”。 接着,北京史家小学教育集团李娟校长分享了《AI点亮文脉 博悟智启未来》。她围绕“为何守本、怎样笃行、如何求变”三个维度展开,系统阐述了在AI时代背景下,史家小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通过“无边界”课程体系及“超级课”博悟课程探索育人创新。李娟校长强调,教育工作者必须拥抱变革,转变教育观,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守住教育底线,回归育人初心,方能赋能学生全面发展。史家小学的探索为AI时代如何深度融合传统文化教育与技术赋能、构建“无边界”育人模式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实践路径。 成都市棠湖小学杨柳校长则带来《棠湖小学数智赋能教育新生态的实践探索》主题分享。他系统介绍了棠湖小学依托少年科学院平台,在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与融合思政教育方面的创新实践,他强调通过院士进校园讲述航空精神、环境浸润以及AI赋能艺术活动等方式,实现了科学知识、前沿体验与科技报国价值观的沉浸式融合育人。 最后,武侯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德心所易琼所长进行点评总结。她表示,三所学校都精准地把握了政策导向,创新了实践路径;将AI技术作为德育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有效拓展了德育时空,实现了育人工作的智能化、个性化和精准化,并通过创设沉浸式体验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易琼所长系统总结了三校在构建高质量数字德育生态方面的共性探索,包括资源统筹、传统文化数字化、科学家精神培育及提供精准成长导航等。最后,她呼吁未来需深化AI应用、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人机协同能力、构建科学评估体系,并共建共享德育资源库,携手推动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随着与会嘉宾合影留念,本次聚焦“AI赋能·润心育德”的研讨活动圆满落幕。由高新实小成功承办的此次盛会,不仅是一场高质量、高规格的学术研讨,更是一次对该校在AI德育领域探索成果的集中检阅与有力推广。高新实小以其扎实的探索、开放的姿态和显著的成效,在区域智慧德育发展中,为人工智能赋能立德树人、塑造德育新格局贡献了宝贵的“高新力量”。(赖波 赖羽纶 周钰) |
责任编辑:周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