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小学:语韵启智承文脉,思政培根润课堂
发布时间:2025-06-12来源:崇州市明湖小学校 作者:黄小林 通讯员 赵丽红浏览量:3107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小学语文学科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2025年6月11日,崇州市明湖小学校承办了“成都市2025年思政视域下小学语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教学实践专题教研”活动。 成都市教育监测评估中心主任、成都教科院数字教育研究所所长、小学语文和书法教研员罗良建,崇州市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员程燕、杨敏,新津区、大邑县小学语文教研员徐燕、郑秀玲及成都各区(市)县小学语文教师代表80余人参与了本次研修活动。 深耕文本 以文载道 崇州市明湖小学李娇芋老师带领四年级学生走进英雄的世界,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为抓手,在课堂中构建“了解英雄事迹—体会英雄壮举—践行英雄之魂”的教学链条。通过聚焦战场危急的关键场景,学生从动作、语言、神态、环境描写中感受英雄的优良品质。将英雄精神与现实生活相联结,实现了语文要素训练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新津区成外学校汪璐老师以童话特有的魅力为切入点,通过发现“花园变化”、创设“花园景象”、感悟“美好生活”的情境对话等活动,让学生沉浸在童话世界中。在感受花园从“寒冷”到“温暖”的变化过程中,自然渗透友善、包容的思政元素,学生理解“分享快乐”的意义。将抽象的价值观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认知,实现了童话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巧妙结合。 大邑县子龙街小学杨春霞老师立足“回顾方法—文本细读—方法迁移—情感升华”的教学策略,聚焦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引导学生通过黄继光的心理活动,感受黄继光坚定、不怕牺牲的革命意志。再结合《小英雄雨来》的课文内容,进行迁移,巩固方法。学生结合生活中的英雄事例,阐述英雄精神的时代传承,让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将英雄精神与现实生活相联结,实现了语文要素训练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精研课堂 以德化人 崇州市明湖小学彭艳霞副校长强调:语文课程要根据《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新课标要求,立足教材体系,把握革命文化篇目在不同年段的教学定位,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价值认同的时代新人。同时指出李老师的课例展示呈现了明湖小学常态课堂样态——“借小组合作促‘学习形态’”“借问题指引促学习进阶”,让革命文化真正入脑入心。 新津区徐燕老师提出:汪老师的《巨人的花园》紧扣教学目标,通过对比花园的变化,引导学生“赏私人之美,品人性之光”,建立“生命教育”的价值认知,实现了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自然衔接。立足“真善美”的单元人文主题,挖掘童话中蕴含的友善、诚信、勇敢等价值观,呈现出语言积累、思维分享的价值塑造的定性式的培养逻辑。体现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深度融合,实现了知识与情感、文学与思政的深度融合。 大邑县余老师从育人目标一致、育人内容相通、育人方式相仿三个方面说明为什么“融入是思政视域下的语文教学要义”,然后余老师分别从思政角度、语文角度阐述“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组织主线鲜明的语言实践”“注重教学一体化”的语文思政融合点。余老师还提到,革命文化课文的教学要避免“贴标签”式的思政教育,应从语文本体出发,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感受革命精神,实现语文素养与思政教育的双向提升。 专家指路 以智启思 罗良建老师在研修活动总结点评中指出:本次活动呈现出三大亮点:一是“有意义”,学科思政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时代人才与培养的需要,体现了教育政治属性的重大意义;二是“有意思”,覆盖了革命文化、童话中的价值观教育等多元思政主题,并且老师们立足语文要素,通过文本细读、情境创设、创意表达等方式,实现了“语文味”与“思政味”的有机融合,体现了小学语文教材思政资源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三是“有意味”,语文作为文化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与价值观,是思政教育天然的“土壤”。将思政融入语文,能打破“知识本位”局限,实现“立德”与“树人”统一,让课堂成为滋养心灵、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 罗良建老师还特别强调:小学语文学科思政建设要把握“近——进——敬”的学习进阶。在“近”中走近情境,走近课文。在“进”中感悟文本,感受中华语言的魅力。在“敬”中树立正确的语文观。 生命需敬畏,语文有深意。老师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语文教育的本真。(黄小林 通讯员 赵丽红) |
责任编辑:张馨月 |